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电针刺激乳腺癌骨转移大鼠,观察电针对骨癌痛的影响,讨论其可行性,并探讨电针治疗骨癌痛的作用机理,以指导临床运用方法:1、将24只体重180-220g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三组: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将Walker256大鼠乳腺癌细胞经腹水传代后(1×105cells)接种至SD大鼠左侧后肢胫骨骨髓腔内制备模型。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判断造模成败。2、将40只体重180-220g的SD雌性大鼠接种Walker256大鼠乳腺癌细胞造模后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药物组、针药组,每组8只,分别干预后,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形态学及利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blot法观察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结果:].大鼠接种Walker256乳腺癌细胞后,X线摄片可见术侧胫骨在接种后8天、14天和21天分别出现不同程度的骨质损伤和破坏双侧后肢热痛过敏,鼠尾出现机械性触痛过敏;术侧胫骨HE染色在接种后21天可见大量的肿瘤细胞;2.大鼠接种后21天胫骨重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表达上调,同时激活脊髓胶质细胞的标志物GFAP;3.应用电针、唑来膦酸及电针+唑来膦酸治疗均能够使上调的TRAP表达下降,同时抑制被激活的GFAP;4.电针+唑来膦酸对骨癌痛的治疗作用明显优于单纯电针或唑来膦酸的作用。结论:1.利用Walker256乳腺癌细胞能够成功制出大鼠乳腺癌骨转移模型2.应用电针、药物及针药结合均可缓解大鼠骨癌痛,且针药结合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电针或药物治疗;3.电针对癌症骨转移疼痛具有治疗作用,而且电针结合药物能够提高镇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