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Clm1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rah_z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是一种主要由新月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ijn所引起的玉米叶部真菌性病害,其在我国玉米产区分布十分广泛。目前,人们对于该病害致病分子机理领域的研究尚未深入,因而进行此方面的研究对于深刻揭示该病原真菌致病性机制以及防控该种病害的发生、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已知作为生物体内信号传递主要功能因子之一的MAPK在病原真菌致病性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以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MAPK基因之一的Clm1基因作为对象来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主要采取Inverse PCR和RACE技术从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中克隆获得了该基因的全序列及其所在区域的旁侧序列,该基因DNA全长1.609kb,cDNA全长1.251kb(GenBank:HQ851366),包含6个内含子,与酿酒酵母中参与细胞壁完整性途径的Slt2基因同源。同时通过构建该基因5’非编码区与eGFP融合表达载体,转化自身出发菌株,确定了其为Clm1基因的启动子序列,进一步验证了该基因ORF框的正确性。为分析Clm1基因的功能,运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靶基因定向敲除技术成功对其进行了敲除。比较Clm1基因敲除突变株与野生型菌株后发现敲除突变株表现为:分生孢子总产量明显下降,其中变形孢子数比例上升;菌落和分生孢子色泽变浅,色素形成相关基因Brn1的表达下降;菌丝外层细胞壁基本缺失;侵染离体叶片的能力存在明显下降;纤维素酶活性和毒素化合物产生水平均发生改变,同时发现Clm1基因与毒素相关基因Clt1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总之,Clm1基因与弯孢霉叶斑病菌的多项致病相关发育性状有关,与一些致病性生化因子的形成及活性亦有着密切联系,从而也再次证实了MAPK信号传导途径在病原真菌的致病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摘 要本研究从分析来自云南省西双版纳香荚兰种植区不同标样中微生物类群及其与造成香荚兰毁园的根腐病和萎蔫病的相关性入手,依照不同的生防机理,通过皿内离体及幼苗活体实
随着转基因棉花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大量商业化种植,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在持续的选择压力下,可能会对Bt毒素产生一定的抗性。随着抗虫作物的广泛种植,靶标害虫的潜在抗性成为首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