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脂肪抽吸术的安全性问题一直备受整形医师们的关注,尤其对于术中最大安全吸脂量和肿胀麻醉中利多卡因用量等焦点问题,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从未停止探索和讨论。目前对于允许最大吸脂量和肿胀麻醉中利多卡因用量标准还没有定论,也没有量化指标评定特定吸脂量和利多卡因用量对于患者的影响。有相关文献报道,随着脂肪吸出量和利多卡因用量的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会增加,但是尚缺乏足够的临床和实验资料充分证明,需要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本研究通过对吸脂手术病例系统的回顾性分析,研究不同肥胖指数组吸脂患者群在吸出脂肪量、麻醉肿胀液使用量及利多卡因用量上的分布及差异性分析,拟建立科学实用的术前评估方法和指标,作为肿胀麻醉脂肪抽吸术的安全性指南,也为今后手术流程规范化和下一步进行临床前瞻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唐都医院整形烧伤科2001年1月1日至2017年6月31日所有脂肪抽吸术病例的原始资料,包括基本情况、术前一般状况、术前专科情况、麻醉手术情况等。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统计,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资料采用平均值±标准差的方法记录,非正态分布连续变量采用中位数的方法记录。根据数据类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取检验标准α=0.05。
结果:
1.连续收集自2001年1月至2017年6月间在我科进行腰腹部肿胀麻醉脂肪抽吸手术的病例,733病例通过纳入排除标准的筛选。所收集病例全部为女性,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59岁,平均为(36.17±8.76)岁;BMI最小值17.3,最大值53.42,平均为(24.07±3.42);脂肪吸出量最少为1000ml,最多吸出量8300ml,平均为(2603.00±1129.43)ml;利多卡因每公斤体重用量最小为23.07mg/kg,最大用量为98.4mg/kg,平均为(58.60±13.99)mg/kg。
2.共收集脂肪抽吸病例733例:①年龄:年龄从18岁到59岁不等,主要集中在31-40岁之间(315例,占43.0%),其次为41-50岁(191例,占26.1%)、18-30岁(189例,占25.8%),51-60岁(38例,占5.1%)。②BMI:BMI在18.5-23.9(391例,占53.3%)、24.0-27.9(253例,占34.5%)这两个范围分布最多,其次为≥28.0组(83例,占11.4%)和<18.5组(6例,占0.8%)。③肿胀液用量:4000-6000ml组(304例,占41.5%)、6000-8000ml组(272例,占37.1%)、8000-10000ml组(106例,占14.5%)、2000-4000ml组(32例,占4.3%)和≥10000ml组(19例,占2.6%)。④脂肪吸出量:绝大部分病例吸脂量均<5000ml(698例,占95.2%):2000-3000ml(333,45.4%)、1000-2000ml(209,28.5%)、3000-4000ml(100,13.6%)以及4000-5000ml(56,7.6%),吸脂量≥5000ml的病例相对较少(35例,占4.8%)。⑤利多卡因用量:病例分布由多至少依次为:55-65mg/kg(204例,占27.8%)、45-55mg/kg(181例,占24.7%)、65-75mg/kg(127例,占17.4%)、35-45mg/kg(90例,占12.4%)、75-85mg/kg(72例,占9.8%)、≥85mg/kg(30例,占4.1%)和<35mg/kg(27例,占3.8%)。
3.入组患者按BMI计算值分为3组,分别为正常组(BMI:18.5-23.9)、超重组(BMI:24-27.9)和肥胖组(BMI≥28),比较不同组别病例的一般资料是否具有差别。①年龄:不同BMI分组间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654)=11.256,P<0.05,说明三组间年龄的平均值不全相等。继续进行组内两两比较发现:肥胖组年龄的平均值比正常组大3.65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超重组年龄的平均值比正常组大2.96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肥胖组的年龄平均值比超重组多0.683,P=0.832>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肿胀液用量:不同BMI分组间肿胀液用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172.549)=10.875,P<0.05,说明组间肿胀液用量的平均值不全相等。Games-Howell检验结果表明,肥胖组肿胀液用量的平均值比超重组多1006.26(95%CI:494.68~1517.8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超重组平均肿胀液用量比正常组多815.91(95%CI:533.43~1098.3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脂肪吸出量:不同BMI分组间脂肪吸出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152.948)=152.499,P<0.05,说明组间吸脂量的平均值不全相等。Games-Howell检验结果表明,肥胖组脂肪吸出量的平均值比超重组多1144.25(95%CI:721.10~1567.4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超重组平均脂肪吸出量比正常组多883.56(95%CI:726.96~1040.1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④不同BMI分组间平均利多卡因用量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2,35.14)=0.207,P=0.813>0.05,可以认为,按照BMI分组每组利多卡因平均用量没有明显差异。
结论:
1.吸脂术患者中,一半以上来自于BMI指数“正常”的人群,且95%以上患者所进行的吸脂手术吸脂量<5000ml。
2.脂肪抽吸中利多卡因平均用量基本分布在35-75mg/kg,且不论是否为大容量吸脂,围手术期都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临床证明吸脂术是相对安全可靠的。
3.利多卡因中毒风险存在于每组患者,且患者BMI越小所面临的中毒风险越大,术前可通过回归方程预测脂肪吸出量、肿胀液用量等,最大限度降低手术风险。
本研究通过对吸脂手术病例系统的回顾性分析,研究不同肥胖指数组吸脂患者群在吸出脂肪量、麻醉肿胀液使用量及利多卡因用量上的分布及差异性分析,拟建立科学实用的术前评估方法和指标,作为肿胀麻醉脂肪抽吸术的安全性指南,也为今后手术流程规范化和下一步进行临床前瞻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唐都医院整形烧伤科2001年1月1日至2017年6月31日所有脂肪抽吸术病例的原始资料,包括基本情况、术前一般状况、术前专科情况、麻醉手术情况等。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统计,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资料采用平均值±标准差的方法记录,非正态分布连续变量采用中位数的方法记录。根据数据类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取检验标准α=0.05。
结果:
1.连续收集自2001年1月至2017年6月间在我科进行腰腹部肿胀麻醉脂肪抽吸手术的病例,733病例通过纳入排除标准的筛选。所收集病例全部为女性,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59岁,平均为(36.17±8.76)岁;BMI最小值17.3,最大值53.42,平均为(24.07±3.42);脂肪吸出量最少为1000ml,最多吸出量8300ml,平均为(2603.00±1129.43)ml;利多卡因每公斤体重用量最小为23.07mg/kg,最大用量为98.4mg/kg,平均为(58.60±13.99)mg/kg。
2.共收集脂肪抽吸病例733例:①年龄:年龄从18岁到59岁不等,主要集中在31-40岁之间(315例,占43.0%),其次为41-50岁(191例,占26.1%)、18-30岁(189例,占25.8%),51-60岁(38例,占5.1%)。②BMI:BMI在18.5-23.9(391例,占53.3%)、24.0-27.9(253例,占34.5%)这两个范围分布最多,其次为≥28.0组(83例,占11.4%)和<18.5组(6例,占0.8%)。③肿胀液用量:4000-6000ml组(304例,占41.5%)、6000-8000ml组(272例,占37.1%)、8000-10000ml组(106例,占14.5%)、2000-4000ml组(32例,占4.3%)和≥10000ml组(19例,占2.6%)。④脂肪吸出量:绝大部分病例吸脂量均<5000ml(698例,占95.2%):2000-3000ml(333,45.4%)、1000-2000ml(209,28.5%)、3000-4000ml(100,13.6%)以及4000-5000ml(56,7.6%),吸脂量≥5000ml的病例相对较少(35例,占4.8%)。⑤利多卡因用量:病例分布由多至少依次为:55-65mg/kg(204例,占27.8%)、45-55mg/kg(181例,占24.7%)、65-75mg/kg(127例,占17.4%)、35-45mg/kg(90例,占12.4%)、75-85mg/kg(72例,占9.8%)、≥85mg/kg(30例,占4.1%)和<35mg/kg(27例,占3.8%)。
3.入组患者按BMI计算值分为3组,分别为正常组(BMI:18.5-23.9)、超重组(BMI:24-27.9)和肥胖组(BMI≥28),比较不同组别病例的一般资料是否具有差别。①年龄:不同BMI分组间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654)=11.256,P<0.05,说明三组间年龄的平均值不全相等。继续进行组内两两比较发现:肥胖组年龄的平均值比正常组大3.65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超重组年龄的平均值比正常组大2.96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肥胖组的年龄平均值比超重组多0.683,P=0.832>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肿胀液用量:不同BMI分组间肿胀液用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172.549)=10.875,P<0.05,说明组间肿胀液用量的平均值不全相等。Games-Howell检验结果表明,肥胖组肿胀液用量的平均值比超重组多1006.26(95%CI:494.68~1517.8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超重组平均肿胀液用量比正常组多815.91(95%CI:533.43~1098.3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脂肪吸出量:不同BMI分组间脂肪吸出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152.948)=152.499,P<0.05,说明组间吸脂量的平均值不全相等。Games-Howell检验结果表明,肥胖组脂肪吸出量的平均值比超重组多1144.25(95%CI:721.10~1567.4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超重组平均脂肪吸出量比正常组多883.56(95%CI:726.96~1040.1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④不同BMI分组间平均利多卡因用量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2,35.14)=0.207,P=0.813>0.05,可以认为,按照BMI分组每组利多卡因平均用量没有明显差异。
结论:
1.吸脂术患者中,一半以上来自于BMI指数“正常”的人群,且95%以上患者所进行的吸脂手术吸脂量<5000ml。
2.脂肪抽吸中利多卡因平均用量基本分布在35-75mg/kg,且不论是否为大容量吸脂,围手术期都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临床证明吸脂术是相对安全可靠的。
3.利多卡因中毒风险存在于每组患者,且患者BMI越小所面临的中毒风险越大,术前可通过回归方程预测脂肪吸出量、肿胀液用量等,最大限度降低手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