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胁迫犯问题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3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刑法学的客观主义理念出发,着重研究行为理论,故而将被胁迫犯定义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主体在胁迫者胁迫下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在我国现行刑法中,仅有胁从犯而不存在被胁迫犯,这导致了理论与实践中的诸多问题,本文正是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论述。本文全文共分为引言、正文、结论三大部分,其中正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介绍了被胁迫犯的由来及其现状,指出中国古代的律例中,就存在着关于被胁迫犯的规定,但它们不具有理论上的抽象性与系统性。“被胁迫犯”这一现象也存在于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之中,但是两大法系没有用“被胁迫犯”这一概念来指称相应的法律现象。接着对被胁迫犯的定义、构成要件、理论根基展开论述,重点研究“被胁迫”,从胁迫发生的时间、场所、强度、对象等方面,揭示它作为一个动态概念的理论魅力。本文区分了自始的胁迫和中途的胁迫两种情况,二者的法律评价相当。在此基础上,本文借鉴大陆法系的共同犯罪支配理论和期待可能性理论,试图说明:被胁迫犯因为自由意志受限而导致刑事责任相对较轻。第二章讨论了被胁迫犯的归属与定位。长期以来,我国只有“胁从犯”的概念,没有“被胁迫犯”的概念。笔者认为:被胁迫犯是胁从犯的上位概念,它包括“胁主犯”与“胁从犯”,其中“胁主犯”与“胁从犯”的区分,依然根据作用分类法。本文还立足于被胁迫犯的立场考虑胁从犯与主犯、从犯的关系,指出如果这三者并列,既违背了基本的逻辑常识,也与被胁迫犯的成立条件相矛盾,进而得出如下结论:被胁迫犯是主犯、从犯的特殊存在状态,在刑法上可以做为刑罚减免事由。第三章研究了被胁迫犯的转化问题,针对被胁迫犯向主犯、从犯“转化”这个难题,本文与主流学说不同,认为被胁迫犯做为刑罚减免事由,不能与主、从犯相并列,不存在“转化”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在结论部分,主要是对刑事立法提出一己之见,论述这一立法建议对案例的实践意义。
其他文献
汽车给人们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不良后果,如严重的尾气排放污染。如何净化空气,改善生活条件成为人民普遍关心的话题。同时,汽油,柴油价格的攀升使汽车(尤其是出租车)的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AAS法)、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ICP-OES法)和X-荧光光谱法(XRF法)分别测定污染土壤中的铅,并对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等指标进行了比对。结果表明,3种方法均能满足质量控制的要求,测定结果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3种方法中ICP-OES法和XRF法可同时测定多元素,但XRF法更快速简便。
公司治理是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的重要环境因素,公司治理状况直接影响财务管理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利益相关者概念的引入深刻影响了公司治理、财务管理和会计报告的发展。本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全面进入了信息时代。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发展的今天,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的革命性影响,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