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快,世界各地暴雨、大风、冰雹等各种极端强对流天气频繁发生,每年都给人类社会带来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强对流天气,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人们逐渐认识到开展灾害风险防范研究、规避强对流天气灾害风险对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而以往单一强对流天气灾害的风险研究已难以应对当前多种强对流天气灾害并发、群发的形势。因此着眼于多种强对流天气灾害整体的综合风险评价研究对地区减小灾害风险意义重大。重庆市由于受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地理位置、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春、夏季暴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灾害性天气频发。而且,重庆市是我国农业比重最大、人口最多的的直辖市,每年因大风、冰雹等强对流灾害性天气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亿元。针对重庆市强对流天气灾害发生频率高、致灾严重的现状,开展重庆市强对流天气灾害综合风险定量评价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1981-2010年重庆市34个国家级气象站的强对流天气数据和重庆市38个区县的社会经济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法、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实现重庆市强对流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研究;依据针对性、可操作性等指标选取原则,构建包括致灾因子综合危险性、承灾体物理暴露性、灾损敏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四个层次的强对流天气灾害综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与AHP相结合的综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模糊物元评价法实现重庆市强对流天气灾害致灾因子综合危险性、承灾体物理暴露性、灾损敏感性、防灾减灾能力、综合脆弱性和综合风险的评价。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重庆市强对流天气时空分布特征(1)重庆市暴雨日数月际变化明显,呈现显著的单峰特点。总体来看,5-9月份为暴雨的多发期,7月份达到峰值。全市夏季暴雨最多,春、秋季较少,冬季无暴雨出现。暴雨日数的月际变化与副高的移动规律密切相关。重庆市暴雨存在三个高值区中心,分别是:渝东北部的开州区、渝东南部的酉阳县和渝西部的北碚区。年均暴雨日的地区差异性与地理位置、天气系统及其移动、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2)重庆市大风主要发生在3-9月份,且大风年内分配比例呈现出明显的双峰结构,7-8月为主峰,4-5月份为次峰,尤以8月份最多。重庆市夏季大风最多,春季次之,秋、冬季大风较少发生。大风的季节演变受地理位置、环流背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年平均大风日数高值区中心位于渝东北部的巫溪县。地形因素对重庆市大风发生频率影响较大。(3)重庆市雷暴主要发生在4-8月份,尤其以7月份最多,夏季是重庆市雷暴最多的季节,春季次之,秋、冬季雷暴较少。雷暴发生日数的月际变化与降水多寡密切相关。重庆市年均雷暴日数呈现西少东多,北少南多的分布特征。年均雷暴日数高值区位于渝东南部的酉阳县、秀山县。年均雷暴日数空间分布特征与地形、水汽供应路径密切相关。(4)重庆市冰雹主要出现在3-8月份,且呈现出显著的双峰特征,4、5月份为主峰,7、8月为次峰,尤以4月最多。重庆市春、夏季午后至午夜时段冰雹多发,而秋、冬季冰雹较少发生。重庆市冰雹的月际变化与环境温度、上升气流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年均冰雹日数呈现从渝东南地区向渝中西部地区逐渐递减的趋势。年均冰雹日数空间分布特征与重庆市地形条件密切相关。(2)重庆市强对流天气灾害综合危险性总体较低全市38个区县中,有3个区县属于高危险等级,占区县总数的7.89%;有12个区县属于较高危险等级,占区县总数的31.58%;共23个区县属于较低危险等级和低危险等级,占区县总数的60.53%。从重庆市强对流天气灾害综合危险性空间分布上看,高危险等级和较高危险等级的区县主要集中分布在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较低危险等级和低危险等级的区县主要分布在渝东北的南部、渝东南的北部和渝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区。高暴雨危险性与高大风危险性是渝东北区县综合危险性等级高或者较高的主要原因;高雷暴危险性与高冰雹危险性是渝东南区县综合危险性等级高或者较高的重要原因;而渝东北的南部、渝东南的北部以及渝中西部大部分区县的较低或低危险等级主要是由于暴雨、大风、雷暴、冰雹等致灾因子危险性较低导致的。(3)重庆市强对流天气灾害承灾体综合脆弱性整体较高全市38个区县中,属于高脆弱等级的有5个区县,占区县总数的13.16%;属于较高脆弱等级的有17个区县,占区县总数的44.74%;属于较低以及低脆弱等级的区县共16个,占区县总数的42.10%。从重庆市强对流天气灾害承灾体综合脆弱性空间分布上看,渝东北地区整体脆弱性最高;主城周边地区整体脆弱性次之;渝东南地区整体脆弱性较高;主城区整体脆弱性较低。总体来看,重庆市高及较高脆弱等级区县呈“人”字形相连,主城地区低及较低脆弱等级区县集中分布,边缘地区若干较低脆弱等级区县零星分布。强对流天气灾害承灾体综合脆弱性是由承灾体暴露性、灾损敏感性、防灾减灾能力三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同一脆弱等级的不同区县而言,脆弱性三要素的构成存在差异性。(4)重庆市强对流天气灾害综合风险整体较低全市38个区县中,有6个区县属于高风险等级,占区县总数的15.79%;有8个区县属于较高风险等级,占区县总数的21.05%;有12个区县属于较低风险等级,占区县总数的31.58%;有12个区县属于低风险等级,占区县总数的31.58%。从重庆市强对流天气灾害综合风险的空间分布上看,总体呈现出渝东北地区和渝东南地区高风险,“一小时经济圈”低风险的分布特点。以开州区为高值区中心的渝东北地区综合风险整体最高;以酉阳县为次高值区中心的渝东南地区综合风险整体较高。强对流天气灾害综合风险的低值区有两个:一个是以主城区为核心的低值区;另一个次低值区位于渝东南的北部地区。重庆市各区县强对流天气灾害综合风险等级成因较为复杂。总体上看,强对流天气灾害的高风险等级多是由高或较高致灾因子危险性叠加上高或较高承灾体脆弱性导致的,强对流天气灾害低风险等级多是由低或较低致灾因子危险性叠加上低或较低承灾体脆弱性形成的,强对流天气灾害较高风险等级与较低风险等级的成因差异性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