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对古代文献中有关小肠的生理、病机理论、病症及证候等进行整理、归纳,为本研究提供文献学基础。(2)通过收集现代文献,对建国以来西医小肠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西医小肠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3)通过临床调查,归纳出中医小肠病证候分布规律,分析小肠病常见证候及其分布规律,探讨小肠病发病特点,为临床治疗、选方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1)资料收集法:古代文献指从二百多本中医古籍中查出的有关小肠的论述,现代文献包括建国以来有关期刊的报道资料及数十种现代有关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书籍。(2)统计分析法:对建国以来文献报道的西医小肠病中医辨证分型进行整理,建立数据库,通过统计学处理,采用多组间X~2检验,得出西医小肠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3)借鉴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制定小肠病证候研究临床调查表,对符合纳入标准的367个病例进行调查。运用中医理论,对每一病例进行辨证确定其证候,并通过对症状、体征等证候特点的统计分析,归纳出小肠病常见证候及其分布规律,总结出中医小肠病临床证候的辨证规律。 结果:(1)从古代文献中,整理、归纳出小肠的生理功能、小肠病病因、发病机理,总结前人对小肠病的常见病证和证候的认识。(2)对现代医学文献的研究:对3536例西医小肠病中医辨证分型统计分析,归纳出西医小肠病常见中医证候为:①肝脾不调;②脾胃阳虚;③脾虚湿困;④湿热内蕴;⑤脾肾阳虚;脾胃阴虚亦为较常见证候。而肝气郁结、痰瘀热毒、肠腑瘀滞并非小肠病常见证候。(3)借鉴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的研究:通过对367个病例的调查,初步归纳出常见的中医小肠病基本证候的大体分布规律,以小肠气滞、小肠虚寒、小肠寒热错杂、小肠湿热较多见,而小肠津亏、小肠实热、饮留小肠、小肠瘀血较少见。但小肠病的证候不是孤立存在的,常可出现复合证候。通过临床研究结果统计,中医小肠病每一证候的症状出现频率依次是:①小肠气滞:腹胀,脐周疼痛,肠鸣,胀痛随情志不舒加重、矢气后稍减,喜叹息,嗳气,舌淡苔薄,脉弦。②小肠虚寒:脐周疼痛,喜温喜按,大便溏薄,肠鸣,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脐周胀满,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细弱。③小肠寒热错杂:脐周疼痛、胀满不适,腹部喜暖恶寒,肠鸣,口干,口苦,大便干结,或时干时溏,舌红苔黄,脉弦数。④小肠湿热:腹胀,脐周胀满疼痛,恶心呕吐,肠鸣,腹部有灼热感,大便粘滞不爽,或肢体困重,口苦,头昏,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⑤小肠津亏:大便干涩难下,脐周隐痛、胀满,唇舌干燥,舌红苔少,脉细数。⑥小肠实热:脐周疼痛,脐腹部灼热,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数。⑦饮留小肠:腹中肠鸣,沥沥有声,腹痛,倦怠乏力,呕吐清水痰涎,肢体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