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科教兴国战略的背景下,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开始了我国高校校园规划建设的高峰时期。在城市旧城区土地资源日渐稀有珍贵的客观条件下,越来越多的历史高校选择在城市郊区规划建设新校区。目前这些新校区建设大多已进入二三期的建设阶段,而图书馆建筑作为校园的学术知识、公共活动、信息资讯的多重中心正是这一阶段的建设焦点,其外部形态作为大学精神和文化的象征物以及新校区的标志性场所亦成为校园外部空间设计中的重点。上海作为我国高校数量排名前三的城市,近20年来各高校规划建设新校区的工程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初具规模,本文在对其图书馆建筑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从形态学入手对外部形态进行整理研究,并分以下四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根据历史发展脉络介绍了自20世纪初至今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不同发展阶段,总结各发展阶段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示意性简图。并在此基础上,综合新校区建设和信息化技术这两大背景因素对高校新校区图书馆的切实影响,探讨上海高校新校区图书馆建筑实例中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变化趋势。第二部分从场所的角度出发探讨上海高校新校区图书馆外部形态与高校校园之间的关系。首先从理论上分析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区别,通过对高校图书馆的实用功能、高校图书馆外部形态的象征和认知功能等方面细致分析,进一步阐明高校图书馆及其外部形态在高校校园中的重要性。然后以校园规划实践例证为基础,从要素关系、总图关系和外部空间关系三个视角总结常见校园规划中的图书馆建筑场所关系,最后以具体的场所关系类型来详细描绘上海高校新校区图书馆外部空间。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主要研究上海高校新校区图书馆单体外部形态特征。第三部分从形体、立面的构成这些物质形式来探讨图书馆建筑造型中的影响因素与构成理论,之后从评价形式美的多种原则以及建筑审美的各种思潮出发,探讨当今主流的评价原则。第四部分则从建筑形式中所隐含的表达性出发,结合上海高校新校区图书馆建筑单体外部形态的图解,总结出高校新校区图书馆常规描绘语意表达、象征描绘语义表达、隐喻描绘语义表达三种不同表达方式。并分别从文化性、时代性、场所性三个角度概括总结上海高校新校区图书馆外部形态语义表达的本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