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又称“蓝耳病”,是当前对世界养猪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传染病之一(Neumann,2005),1995年我国首次报道该病的出现,2006年我国爆发了由HP-PRRSV引起的猪的“神秘高热症”。目前在我国的猪群中,PRRSV流行毒株种类众多。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lineage 3 PRRSV毒株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出现,随后传入我国,2011年至今在广东等地区的猪群中流行并危害部分养猪场。2012年,国内又出现了类似美国NADC30-like的变异株,导致了新的一轮PRRSV感染。鉴于PRRSV在我国的大部分猪场呈现常态化的感染状况,规模化猪场实时监测PRRSV的流行情况,对于防控PRRS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了分析猪场中PRRSV的流行情况以及主要流行毒株,对广东省某规模化猪场2012-2015年的病猪组织,共计219份进行检测,发现PRRSV阳性率高达42.5%。并从阳性病料中分离了9株PRRSV病毒,经间接免疫荧光及序列测定表明为美洲株PRRSV。分析9株分离株GP5基因序列及Nsp2氨基酸序列特性,GP5基因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所获得的9株PRRSV毒株和美洲型代表毒株VR2332相比,其ORF5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在83.4%~89.6%之间;与中国经典分离株CH~1a同源性达到86.4%~95.4%;与中国在2006年爆发的高致病性蓝耳病的病原HP-PRRSV代表株JXA1相比较,其同源性在83.6%~99.3%之间;与2011年开始出现的GM2所属lineage3相比,同源性在82.9%~96.2%之间;与国内近几年较为流行的NADC30类毒株的代表株HLJ58相比,同源性仅为82.4%~85.1%。Nsp2的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9株序列中有4株存在与HP-PRRSV一致的不连续30个氨基酸的缺失,而另外5株和经典株一样,不存在氨基酸的缺失。GP5蛋白编码基因序列分析表明,所分离的9株毒株可以分为两个谱系,有1株属于JXA1所代表的HP-PRRSV毒株亚群,6株毒株属于介于经典株与变异株中间的以HB-1(sh)2002为代表的过渡态亚群,以上两个亚群同属于lineage 8;另有2株毒属于2011年后我国华南地区流行较为广泛的以GM2为代表的lineage 3。经过连续多年对该规模化猪场进行PRRSV流行情况的监测,与我国华南地区PRRSV的流行情况进行对比,以期了解该猪场感染PRRSV的情况,对该场防控PRRS提供依据。2016年该场再次遭受PRRS感染,对该场的整体饲养环境以及发病猪只进行调查,并对该场出现的病猪进行剖检,采集病猪的组织样品,进行PRRSV的检测。检测组织样品177份,其中阳性率达到89.3%,经过对阳性样品ORF5的核苷酸序列分析比较发现,此次造成该场出现疫情的PRRSV有2种毒株,一种是和之前分离的属于JXA1所在高致病性亚群的毒株达到98.8%同源性的毒株,另一种则是和之前分离的属于GM2所在lineage 3毒株同源性达到99.8%的毒株。针对上述的流行情况,对该猪场制定以疫苗免疫,结合保育清群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1)全场所有猪只在2天内采用Ingelvac PRRS MLV进行紧急免疫;(2)实行保育猪清群三个月;(3)对哺乳仔猪接种链球菌-副猪二联灭活疫苗,控制细菌性感染;(4)加强生物安全控制措施,降低病毒在场内的循环;(5)坚持自繁自养。经过以上综合防控措施,从2016年2月发病至2017年12月截止,配种分娩率由发病前的86.9%持续下降5个月恢复到基准生产水平,胎产合格仔数及不合仔比例持续受影响6个月恢复到基准生产水平。哺乳仔猪的月度成活率受疫病影响4个月恢复到基准生产水平。保育仔猪的成活率受疫病影响7个月恢复到基准生产水平。生长育肥猪的成活率受疫病影响5个月恢复到基准生产水平。此次疫情给该养猪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