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弗吉尼娅·沃尔夫的主要作品中,《奥兰多》并不是她意识流小说的代表,而只是被当作她的作品之一稍作提及。关于这部小说的研究也大多围绕雌雄同体的主题。有些评论家支持这部小说中出现的雌雄同体现象,认为这是颠覆男女二元对立性别系统的有力武器,而另一些则认为这种现象没有重要性,甚至是沃尔夫面对强大的父权制社会的妥协表现。不管是以上哪种观点,都仅仅是讨论《奥兰多》中雌雄同体这个现象本身,实际上,沃尔夫在这部小说中体现的有关性别制度的观点要比这个现象深刻和复杂得多。与以往对《奥兰多》中性别现象的研究出发点不同,本文旨在分析小说中的性别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时空、文学等环境的密切关系,说明《奥兰多》中的性别超越是在一定环境下产生的,而这种环境也不是单一组成的,它包括时空,历史,社会等等。只有刻意地设置了这些环境后(例如:奥兰多四百年的寿命),奥兰多身上发生性别超越才可能发生,才有一定的合理性。本文作者挑选了比较典型的主题--意象,衣着规则和文体变化来体现沃尔夫的这种关于性别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关系的特点。
第一部分主要讨论性别化的意象--水、地理和时空。这些在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意象能够颠覆教条的现实结构,表现出一种流动的、多元的大环境。而正是这些没有被父权制文化浸染过的语言环境才能让奥兰多的性别超越成为可能。这些意象也体现了性别没有一成不变的特性,两性的区别与“男”/“女”两种不同元素的相互关系有关,而确定他们之间差异性的标准在确定性别含义时非常重要,这个标准是随时间变化的。性别这个词汇只有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才有其实际的意义。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衣着习惯和性别超越之间的关系。经验构成了认知的主体,而新经验则会受到以前经验的影响。人们是通过对别人及自己的观察形成判断的,特别是对外表的观察。而在这些观察中首当其冲的则是衣着。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习俗下,人们依靠对个体外表的观察形成对他/她的初步认识,包括性别。与其说性别是自然形成的不如说性别是后天造就的。而衣着习惯逐渐形成了人们对性别及性别所具的标准(如:女生穿红色)的看法。在《奥兰多》中,主人公更多的是通过衣着的转换来保持与社会文化所形成的性别标准的一致,而主人公的内在与其所穿的衣着未必保持着一致。在这部作品中,衣服时而是隐藏人物内心的遮挡,时而又能帮助其体现自己想要的性别状态。从这一角度,读者能很直接地理解沃尔夫想要表达的性别的不确定性,及和社会文化大环境的紧密关系。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奥兰多》中文体类型的不确定性。虽然《奥兰多》的副标题是“一部传记”,暗示这是一部关于人物真实经历的作品。但除了一些必须的大事件,《奥兰多》和它的传记对象--维塔的生活似乎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如果说,在已经形成的社会文化习俗所默认的规则下,传记作家要忠实地记录他的传记主体,而性别的评论者要讨论性别本质的话,《奥兰多》无疑是一部反面教材。它虽然是一部传记,但却出现了小说、诗歌等其他文学形式,通过这种方式,沃尔夫告诉她的读者--文体也好,语言也好,是一种比喻的过程,它与它所指代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是根据不同社会文化条件而变化的,如同文化习俗所确定的性别系统会随着社会而改变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