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中药灌肠联合熥疗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为其临床运用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中医科、妇科门诊及住院部符合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西医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60例患者,依首次就诊先后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以1:1比例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中药温经化瘀液灌肠联合熥疗治疗,温经化瘀液由桂枝12g、吴茱萸10g、乌药8g、三棱6g、莪术6g等药物组成,用1000ml水浸泡药材1小时,然后水煎至500ml(每次150ml,一剂药使用3次),睡前灌肠,1次/日;熥疗药物由透骨草12g、丝瓜络12g、鸡血藤15g、红花6g、夏枯草15g、茯苓15g等组成,自制成熥疗包后敷于腹部(神阙穴、关元穴、气海穴、中极穴、子宫穴、归来穴)30min,1次/日;15天1疗程,连续治疗3疗程,经期停止治疗。对照组给予少腹逐瘀颗粒,3次/日,疗程同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两组总疗效、中医证候、单项中医证候、妇科彩超(包块、积液)改善情况及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来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总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总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可改善中医证候,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单项中医证候比较:在少腹痛、腰髂酸痛、带下异常、月经不调等症状方面,两组改善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证明治疗组单项证候改善优于对照组;(4)妇科彩超比较:盆腔包块比较,治疗组有效率94.44%,对照组有效率66.6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盆腔积液比较,治疗组有效率92.59%,对照组有效率78.5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治疗组在消积液、包块方面疗效更佳;(5)安全性评价:治疗过程中未发现肝肾功能损害等,及其他不良反应。结论:本次临床研究表明,温经化瘀液灌肠联合熥疗和少腹逐瘀颗粒均能有效改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医证候及盆腔包块、积液情况,但中药灌肠联合熥疗疗效更加显著;该研究也说明了多途径联合用药疗效优于单一用药,且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肝肾功能损害及不良反应。总之本次研究证明该方法安全有效,充分发挥了中医优势,为临床大力推广使用提供了有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