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寒武纪苗岭世与芙蓉世之交的碳同位素正漂移SPICE事件,是显生宙全球碳循环的一次较大波动(其正漂幅度可达~5‰),在全球各大陆均有相关报道和研究。与之同时发生的是德雷斯巴奇阶(Dresbachian)生物灭绝事件,导致约40%的海洋生物灭绝,是早期寒武纪生命演化进程中较为严重的一次灭绝事件。大量研究认为SPICE事件是由有机碳大量埋藏导致,并伴随着显著的海洋缺氧和硫化,这也很可能是导致德雷斯巴奇阶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97210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寒武纪苗岭世与芙蓉世之交的碳同位素正漂移SPICE事件,是显生宙全球碳循环的一次较大波动(其正漂幅度可达~5‰),在全球各大陆均有相关报道和研究。与之同时发生的是德雷斯巴奇阶(Dresbachian)生物灭绝事件,导致约40%的海洋生物灭绝,是早期寒武纪生命演化进程中较为严重的一次灭绝事件。大量研究认为SPICE事件是由有机碳大量埋藏导致,并伴随着显著的海洋缺氧和硫化,这也很可能是导致德雷斯巴奇阶生物灭绝事件的主要原因。但近期的一些研究显示SPICE事件的等时性与漂移幅度可能与沉积过程、水体深度密切相关,SPICE在全球不同区域的同步性和强度可能存在争议。华北台地寒武纪晚期属于典型的浅海碳酸盐岩台地,出露多条中上寒武统的露头剖面,但对SPICE的研究仅在有个别报道。为了分析SPICE的区域性空间变化特征,本文对华北台地东部由南至北的安徽宿州夹沟剖面、山东济宁两城剖面、山东济南陈沟湾剖面、北京西山下苇甸剖面和辽宁复洲湾白家山及沙山剖面进行了古生物地层学、沉积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相对于辽宁地区寒武纪苗岭世晚期到芙蓉世早期完整的三叶虫化石带,山东地区因海平面下降发生暴露侵蚀现象而出现沉积间断,缺少三叶虫Prochuangjia化石带和Chuangia化石带下部。研究区崮山组上部和炒米店组下部主要岩相有页岩相、灰岩与泥灰岩互层相、薄板状泥晶灰岩相、生物扰动颗粒质泥晶灰岩相、生物碎屑泥质颗粒灰岩相、交错层理鲕粒灰岩相、生物碎屑亮晶颗粒灰岩相、竹叶状灰岩相及微生物岩相。并据此建立4个相组合:以页岩为主的相组合、薄层石灰岩相组合、颗粒岩相组合和微生物岩相组合,分别代表了深缓坡至陆棚相、浅缓坡相、鲕粒滩相和生物礁相沉积环境。沉积相分析表明寒武纪苗岭统和芙蓉统可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苗岭世晚期海平面下降,随后在芙蓉世早期又快速抬升。在研究区六个剖面采集并测试得到514个碳酸盐岩δ13C数据,数据显示SPICE在所有研究的剖面中均存在,但在持续时间和强度方面显示出不同的特征。在山东西部的三个剖面济南陈沟湾剖面和万粮峪剖面、济宁两城剖面中,δ13C突然从约1.5‰增加到3.5‰,最大值仅出现在一个薄层(0.5-1.2米厚)的海侵滞后沉积物中(生物碎屑颗粒灰岩)。相反,辽宁复洲湾地区白家山和沙山剖面(约20米厚)的地层中,δ13C记录从约1.5‰逐渐增加到最大值4.7‰。然而,北京地区下苇甸剖面(约10米厚)的地层中,δ13C记录从0‰逐渐增加到最大值1.5‰,沉积相分析和三叶虫化石带对比都表明,华北台地SPICE的空间变化具有区域性特征,山东地区的δ13C突变很可能是由于山东段海平面下降时的侵蚀和未沉积造成的沉积记录(δ13C值较高)的缺失所致,在SaukⅢ侵蚀之前,在Laurentian盆地可能发生了一次沉积间断。与其他地区相比,北京地区的δ18O数据相对较负,说明北京地区该岩层的成岩蚀变作用较强,从而可能导致了 δ13C最大值较其他地方低。同时岩相分析表明SPICE并非与岩相单独相关的,而是与岩相独立的。华北台地东部多个剖面的综合研究表明,SPICE事件在全球不同区域的同步性和强度等时空区域特征是与沉积过程、海平面变化密切相关的。为了更好地了解SPICE事件,需要对沉积学,古生物地层学和沉积地球化学进行更高分辨率的综合研究。
其他文献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数量增多,涌现出大批抛光打磨作业企业。此类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这些粉尘粒度一般较小,具有比表面积大、活性高的特点,易引起燃烧、爆炸。近年来,粉尘爆炸事故日益频发,在这些粉尘爆炸事故中,金属粉尘尤其铝粉尘爆炸占据大量比例,往往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实验室试验与数值模拟等手段,对抛光打磨作业场所发生铝粉爆炸事故原因进行了系统研究。论
众所周知,Markov跳变系统在经济系统、网络通信系统和生物系统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作为一类特殊的混合系统,它始终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对象.目前,对于带有乘性噪声的Markov跳变随机系统在稳定性、鲁棒控制以及滤波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然而,现有文献的研究重点大多集中于Markov链在有限状态空间取值的情形.事实上,当Markov链在无穷可列集上取值时,更能描述一些实际的物理现象,因此,当
断层是煤矿开采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地质构造,对工作面布置及矿井安全生产有着重要影响。生产实践表明,断层构造附近是冲击地压的多发区域,断层滑移型冲击地压的发生与断层滑移释放的大能量微震事件密切相关,且断层滑移型冲击地压具有严重程度高、影响范围大的特点。本文综合运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岩石力学试验与数值模拟等手段,对断层滑移型冲击地压显现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开采扰动下断层粘滑动力诱冲机制及断层滑移动力响应与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岩性复杂,岩相多样,亟需建立配套的岩相测井识别方法。综合利用岩芯薄片、常规测井与成像测井等资料对芦草沟组的岩性、沉积构造等特征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岩相类型划分,并分析不同岩相的测井响应特征,建立岩相测井评价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由云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等岩性组成,根据岩芯的矿物组成,考虑在岩芯尺度上的可区分性、测井中的可识别性,划分出块状白云质泥
粘性土层作为弱透水层,是平原区地下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屏障。有研究表明,粘性土层具有类似半透膜的性质,可以截留地下水中的盐分,阻滞咸水盐分的运移。但对粘性土层阻滞盐分运移能力的评价和研究还不够完善,对盐分在粘性土层中的运移过程及粘性土层对盐分的阻滞作用形式、影响因素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因此论文结合沧州地区咸水越流的实际问题,通过地质钻探采集第四系扰动土样和原状粘性土样,开展室内
降水是地下水最主要的补给来源,降水入渗补地下水过程中的水化学演变是当前水文地质领域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本文以降水经包气带土壤入渗补给地下水过程中的CO2-水-岩作用及其微生物群落特征变化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观测降水入渗过程中的水化学与微生物群落特征变化,开展对降水-地下水转化过程中CO2-水-岩作用及其微生物群落特征变化的室内试验模拟研究,揭示常温常压下的CO2-水-岩作用机制,探讨降水-地下水
煤层注水作为冲击地压、瓦斯防治、粉尘治理的综合性预防技术,应用在深部煤炭资源开采灾害防治工作时面临着高地应力、裂隙闭合不发育、低孔隙率难渗透、高瓦斯压力等新环境,导致传统注水理论与技术工艺指导深部煤层注水工作时出现注水压力增加,注水流量降低,湿润效果欠佳等问题,严重制约、影响了煤层注水的防灾减灾效果。本文针对综采工作面煤层注水粉尘治理、防冲卸压等重要参数确定,围绕注水钻孔及采动应力引发的非均布荷载
煤炭地下开采过程中,房柱、条带煤柱、区段保护煤柱以及断层保护煤柱等各类工程煤体在重复采动应力作用下必定产生损伤累积,直至出现疲劳破坏失稳现象。开展煤岩在周期载荷作用下疲劳损伤破坏演化的声发射基础试验,系统研究煤岩疲劳损伤破坏演化过程中的力学机制及声发射前兆特征,对于深入揭示煤岩的疲劳破坏机理及其与声发射之间的内在联系、科学设计保护煤柱尺寸、采用声发射监测方法预测工程煤体的疲劳破裂失稳、保证煤矿安全
近日,上海市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改革又出现了新动向。包括上港集团、上海机场、上海电气、华建集团在内的四家企业几乎同时发布了股份无偿划转的公告,分别将自身或上海市国资委及其他企业28.1%、5%、7%、39.5%的股分划入上海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以下称"上海国投")。上海国投公司是由上海市国资委全资控股并直接监管的大型国有资本投资平台公司,注册资本人民币100亿元。
吉林省农安县华家小学坐落在农安县城正南15公里处。始建于1934年,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是一所文化底蕴丰厚,教育质量一流的农村小学。特别是学校的艺术教育,以其鲜明的特色在农安县乃至整个长春地区的农村小学中都享有良好的声誉。华家小学把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做为提升办学质量的突破口,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进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经过不懈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