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心理学的二语习得母语正迁移研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qtc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学习中的迁移现象一直是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和语言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议题和研究焦点。它是指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知识或技能对获得新的语言知识或技能的影响。当迁移被看做结果时,迁移分为两种:正迁移和负迁移。来自母语的正迁移会促进外语学习,而负迁移则阻碍外语学习。语言迁移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以对比分析理论为主导的行为主义时期,以中介语假设为主导理论模式和认知心理学理论框架时期。 语言迁移,在我国的特定语言环境中,指的是学习者的母语——汉语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受到英语国家英语习得经验的影响,中国学者和各种教育机构极力主张让学习者尽早接触英语,并在外语教学过程中避免使用汉语,以降低母语负迁移。“双语教学”,“沉浸式教学”以及“从娃娃抓起”等教学理念提倡给学习者提供一个最接近于英语母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并强调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是,从理论上讲,二语习得并不等同于母语习得。从实际上讲,中国国内也无法真正实现最优化的环境配置,这些教学模式往往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本文作者认为,汉语在英语学习中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一方面,根据语际共性,英语和汉语虽然不属于同一类型,但是在语音,语序,词汇以及语法层面上存在着大量的相似之处,这给积极的母语迁移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从语言习得的心理机制上看,从语言资料的输入,储存到转化,输出,母语能力以及生存环境赋予给人的母语思维模式和知识类型都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也使得学习者利用母语和母语思维学习目标语(英语)的学习策略成为一种必然。良好的母语能力,适量的母语输入,利用母语进行目标语文化背景知识的补充,以及合理的中外教教师配备,都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有效的进行英语输入,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中真正提高英语水平。 本文在前人二语习得和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力求从图式的构建,激活以及拓展角度,针对中国当前的现实语言环境和语言学习现状,明确中英文两种语言的语际共性和习得基础和过程中的不同,采用文献研究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证明汉语(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积极作用。虽然,其中的一些想法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但是,仍然希望能够帮助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给语言学习者、教育机构和教学者一些启示。
其他文献
哈特·克莱恩(1899-1932)是美国一位著名现代诗人,1930年美国哥根哈研究基金奖的得主,排在庞德、T.S.艾略特、史蒂文斯、威廉斯之列。克莱恩聪颖好学,在短暂人生中出版了两部诗集:
语调是交际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它不仅可以消除语法歧义、传达信息,还可以表达说话人的语气和态度。语调在语言交际中重要的作用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语调进行了研究,但
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是文学史上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的得主,国内读者熟悉他是因为他的代表作《愤怒的葡萄》。而他的另外一部小说《烦恼的冬天》,虽然没有像《愤怒的葡萄
自从霍夫斯塔德1980年对跨文化领域进行开创性研究以来,大量的研究者把对这一领域的研究重点放在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上。许多学者延续了霍夫斯塔德的研究成果,将个人主义和集
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世界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间的交往变得越来越重要和频繁。全球化对跨文化能力教学提出了挑战,特别是在非英语专业的教学当中,文化因素以及跨文化交际
人们在表达同一话题的语篇中,常用语言材料量较少的词语或语言成分(如代词、零词语等),代替语言材料量较多的语言成分(如词、短语、子句或段落),向前指向该先行成分并与该先
辛西娅·欧芝克是一位美国犹太小说家、短篇小说家、杂文家兼文学评论家。这篇论文对她的四部长篇小说,包括《同类相食的星球》、《斯德哥尔摩的弥赛亚》、《微微闪光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