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用生物有机肥对盐渍土改良效果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 : 36次 | 上传用户:zx07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以黑龙江省大庆市喇嘛甸镇苏达盐渍土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有机肥对盐渍土进行田间改良试验,玉米为指示作物,按当地玉米生产施肥量为参考,设置了全生物有机肥、半生物有机肥、半生物有机肥+半化肥、全量施用化肥等处理,通过对土壤pH、有机质含量、速效养分、阳离子交换量、电导率、八大离子及碱化度等指标,植株中N、P、K及产量的测定分析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不同开垦年限盐渍土理化性状的影响以及对植株中养分及产量的影响,探讨施用生物有机肥改良盐渍土的可行性及改良效果。结果如下:1、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容重、电导率具明显改良作用,对机械组成影响不大。各个生物有机肥处理土壤容重均有下降其中Y1、L1、D1处理下降最为显著,Y2、L2、D2处理与Y3、L3、D3处理次之,Y4、L4、D4处理对照相比下降幅度最小;在施用生物有机肥后可显著降低土壤的电导率值,其中Y1、L1、D1处理最为显著;试验田地区的盐渍土耕层土层砂粒在80.8%-85.8%之间,粘粒在14.2%-19.2%之间,施用生物有机肥后变化不大。2、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水溶性盐离子的含量、pH、养分含量、碱化度具明显改善作用。各处理盐渍土pH均低于对照,其中Y1、L1、D1处理效果最好。各处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均有所增加,其中Y1、L1、D1处理与Y3、L3、D3处理增加较为明显。施用生物有机肥各处理土壤养分较对照均有所增加,其中Y1、L1、D1处理与Y3、 L3、D3处理对土壤养分增加效果明显,单施化肥对土壤有机质增加作用不大,但对速效N、P、K增加作用较大。与对照相比Y1、L1、D1处理明显降低了水溶性盐离子的含量,Y2、L2、D2处理次之,而Y4、L4、D4处理不同程度的增加。施用生物有机肥时间的越长,盐渍土土壤的碱化度降低的越为明显3、各个施肥处理下玉米不同时期植株的氮、磷、钾积累量均高于对照,随着玉米的生长不断增加,在成熟期达到最大值。L4、D4处理最有利于3种玉米植株氮、磷、钾积累和吸收,L3、D3次之,但好于单施生物有机肥处理。每块试验田各处理每种玉米产量与对照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XY335对生物有机肥的敏感性及耐盐碱性要好于ZD18与XX1。L4、D4处理提高幅度最大,其次是L3、D3处理增产效果比较显著,单施生物有机肥的增产效果明显要差于两者。化肥增产效果最明显但对土壤盐渍化无任何改善,生物有机肥处理对玉米生长作用不是很显著,但是可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肥性,提高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盐分,降低土壤容重与碱化度从而改良盐渍土,其对盐渍土的改良意义要远远高于化肥。
其他文献
公诉案件撤回起诉制度体现了刑事诉讼中的起诉便宜主义,从效力定位上来看,其仅能够引起而非决定公诉的失效和诉讼阶段的变更。司法实践中,撤回起诉制度存在着适用条件规定不
总结中医药对恶性肿瘤放疗减毒的临床经验,回顾中医药对恶性肿瘤放疗减毒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的成果,明确中医药对恶性肿瘤放疗减毒的优势和特色,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重点研究
<正>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发展的实质;理解发展的普遍性;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领会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运用
期刊
自1998年我国对住房实物分配制度停止后,我国商品房销售价格就开始不断上涨,国家对商品房的价格和销售情况不断进行调控,但是房地产的价格仍在快速上涨,它已经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居
追求高产、更高产是水稻生产发展的永恒主题。研究超级稻产量形成生理及其栽培调控对提高我国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供给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代表性超级稻品种
本文研究了组织策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对组织策略的概念、组织策略的具体方法、组织策略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以及组织策略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综述。研究者编制问卷并
<正>【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第四册《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第一框题。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两目: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第一目在介绍价值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说明人
感谢大家从各个角度所做的精彩评论。我简单回应一下。2014年南开研究生微信群就中国经济未来走向讨论了大约七八个月时间,核心问题是对过去35年怎么看?对未来35年怎么看?共同
<正>一、教学内容分析【课标要求】本框题的教学内容是贯彻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3.9规定的"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的要求。【教材分析】本框是人教
由于具有丰富的电学性质、奇异的量子特性以及广阔的应用前景,石墨烯、石墨烯衍生物以及类石墨烯层状化合物成为近年来的热点研究体系,并取得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本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