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70年代起,语言学界将其研究重心从词、句转移到语篇,在语篇研究领域,新观点、新思想就层出不穷,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是衔接和连贯理论。1976年韩礼德和哈桑的著作《英语中的衔接》问世之后,衔接和连贯概念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成为语篇分析研究的中心。衔接被认为是定义准确且对于跨句段语篇分析极其有用的一个概念。然而连贯却被人们认为是一个模糊、含混而又相当神秘的概念,甚至一度被人们所摒弃。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连贯的定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言学家们重新审视它的概念。他们对连贯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包括语义学、语用学、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等,形成了各自相应的连贯理论,连贯已经成为了话语分析中一个基本的概念。但传统的连贯理论仅注重从语篇层面本身对衔接、连贯做出解释,忽视了交际者的主观动因,因而遭到了绝大多数学者的质疑,而图示、框架、脚本等理论虽然对语篇接收者在解读语篇时所进行的心理认知操作做了描述(如Brown和Yule(1983)提出的心理框架理论),强调了认知因素的作用,并克服了形式衔接理论的一些不足之处,但对交际者所进行的认知推理描述不够细致,并未揭示这种认知操作背后的认知推理机制,因而对一些现象缺乏解释力。随着认知语言学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的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转喻与隐喻一样,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手段,更是一种认知和推理的过程。它是我们思考和行动的基本模式,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根植于人们的基本经验之中构成了我们日常的思考和行为方式(Lakoff and Johnson 1983:38)。同隐喻相比,转喻却受到较少的重视。实际上,它更有本原性,即语言本质上是转喻的(Radden and Kovecses 1999)。转喻思维在话语的理解和产生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所有关于转喻的研究都认同:转喻是建立在邻近性和因果性关系基础上,这使得转喻能够对语篇衔接和连贯进行解释,并弥补以往理论的上述缺陷,完善语篇衔接连贯的认知研究。本研究将在Radden和K(o|¨)vecses的转喻理论框架下,根据Al-Sharafi有关语篇转喻的理论,构建一个转喻的语篇模式,以分析转喻对词汇衔接、照应和省略等三种衔接现象的解释力及其对连贯的作用,从而深化对衔接和连贯的研究。对于上述三种衔接形式,我们创建它们各自的转喻机制,并加以例证,逐一分析。本研究表明,理想认知模型中的转喻模式和突显原则对于词汇衔接具有一定的解释力,语篇转喻模式中的转喻关系、及其他一些转喻操作机制如:参照点理论和框架理论等对于理解代词照应(主要是第三人称照应)和省略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本研究还表明衔接的转喻机制理论不仅对衔接现象的研究作一定补充,而且是连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它有益于语篇解读者更好地理解语篇衔接与连贯。在对三种衔接现象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拟在今后的研究中对更多的英语语篇中的衔接现象进行转喻角度的认知分析,以期更深刻地理解衔接连贯的运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