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长江口新生湿地-九段沙为研究基地,通过几次实地采样与考察,对九段沙底栖动物种类组成与分布,现存量及其动态特征以及底栖动物群落与环境变化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底栖动物与九段沙湿地演替的关系,同时亦为今后九段沙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等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结果如下: 1.2002年5月到2004年12月,四次采样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31种,其中软体动物为12种,甲壳动物为9种,多毛类物为3种,水生昆虫4种,其他无脊椎动物为3种;上沙、中沙、下沙的底栖动物种类数分别为24种、25种、22种;在底栖动物区系组成中,河口低盐种类、半咸水种类和淡水种类共存,反映了咸、淡水过渡环境的特点;九段沙的底栖动物均为固着能力和运动能力都较差的物种,表现出两种不同的适应方式,一类是营底埋或穴居生活方式,另一类是附着式的底上生活方式。 2.底栖动物与沙洲的发育、演替进程有着密切的关系。沿纵向梯度,底栖动物群落及多样性表现出明显的沙洲空间生态格局:上沙形成时间最早,群落发展快于中、下沙,但由于冲刷较严重,并且受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影响,其底栖动物种类数、生物量以及多样性等低于中沙;中沙虽然形成时间晚于上沙,但是由于海三棱藨草密集,生境复杂,底栖动物种类数最多,多样性最高;下沙发育最晚,但是演替速度最快。沿高程梯度,底栖动物群落及多样性也呈现出明显的空间生态格局:藻类盐渍带的底栖动物群落的种类数、密度在潮间带各区中都是最低的,处于整个九段沙潮滩湿地演替的初期阶段;藨草-海三棱藨草带底栖动物种类数和多样性最高,代表了潮滩湿地演替的较高阶段;芦苇带虽然种类数少于藨草带,但底栖动物个体较大,并且芦苇带沉积物淡化,开始有一定数量的昆虫幼虫出现,显示了向陆生群落演变的趋势,代表了九段沙潮滩湿地演替的最高阶段。 3.九段沙潮沟系统所形成的复杂地形和生境异质性是潮滩湿地的典型特征,导致底栖动物的生活型及组成从潮沟底、潮沟边滩到草滩呈现出明显的潮沟剖面生态系列:潮沟底是以底内潜穴型和游泳底栖型动物占优势的群落,潮沟边滩是以底内潜穴种类占优势,草滩则主要是以穴居大型蟹类和底上附着型的软体动物占优势的群落,密度和生物量为潮沟边滩>草滩>潮沟底,多样性指数为草滩>潮沟边滩>潮沟底,这一生态系列既是底栖动物对潮沟生境适应的结果,又反映了潮沟系统环境因子梯度变化的影响。 4.在九段沙的淤泥质潮滩湿地系统中,植株、蟹洞的分布以及植物根系生物量是导致小型底栖动物分布的空间异质性的来源,这种微地貌元素是影响小型底栖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