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ncRNAFAS1-EGR2与RA寒热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jiantao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病证结合RA动物模型,研究LncRNA与Egr2介导的炎性通路在RA寒热辨证中的差异表达及作用机制,进一步探讨寒热辨证下RA的生物学基础特征。方法:实验一:19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不加干预,模型组复制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模型,寒证组与热证组在复制CIA模型的基础上应用动物气候箱,从初次免疫开始连续28d给予风寒湿、风湿热刺激。每周测定1次大鼠体重、足肿胀排水体积、关节炎指数(AI)。从造模第2周开始,每周测定1次大鼠关节疼痛阈值、外周关节体表温度。造模4周结束后,取外周血、踝关节与心、肝、脾、肺、肾、胸腺后,(1)使用血液粘度仪、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检测血流变血液黏度与凝血因子;(2)观察踝关节的组织病理学特点;(3)称重后计算各脏器指数。结果:CIA组成模率为100%(5/5),CIA寒证组成模率为77.78%(4/5),CIA热证组成模率为77.78%(4/5)。(1)正常组体重呈逐渐上升趋势,模型组、寒证组、热证组在造模21天后体重呈下降趋势,第21天时,模型组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寒证组、热证组与正常组差异显著(P<0.01),造模28天时,三组体重与正常组差异显著(P<0.01);(2)CIA模型组、热证组、寒证组大鼠左足排水体积造模期间逐渐升高,在第7、14、21、28天时,左足排水体积均高于正常组(P<0.01),第14、21与28天时右足排水体积均高于正常组(P<0.01),造模21天时热证组双足排水体积高于寒证组(P<0.05)。造模期间各组AI评分呈逐渐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造模14天时,模型组、寒证组、热证组双足温度较正常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1),造模21天时模型组和热证组双足温仍高于正常组(P<0.01)。寒证组双足温度降低,与模型组和热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造模28天,热证组双足踝体表温度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寒证组双足体表温度低于模型组与热证组(P<0.01),寒证组右足体表温度低于正常组(P<0.01);(4)造模14天时模型组、寒证组、热证组双足疼痛阈值均低于正常组,左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21天、28天时三组双足疼痛阈值均较正常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5)四组在高剪切率时(200/s)血液粘度无显著差异(P>0.05),中剪切率(30/s)和低剪切率(1/s)时寒证组血液粘度显著高于正常组、模型组和热证组(P<0.01),在低剪切率(1/s)时,热证组血液黏度低于模型组(P<0.05);(6)四组凝血因子比较可见CIA寒证组纤维蛋白原浓度(Fib)显著高于正常组、模型组和热证组(P<0.01);(7)组织病理学显示,正常组踝关节无狭窄,关节面光滑无破坏,局部无坏死脱落,未见炎性细胞浸润,滑膜细胞无增生。寒证组与热证组可见关节腔狭窄,局灶消失,滑膜细胞中度增生,关节面局灶不连续,局灶有脱落,关节软骨破坏,软骨与周围纤维结缔组织粘连,炎性细胞浸润;(8)热证组及寒证组胸腺脏器指数低于正常组与模型组(P<0.01),模型组、寒证组与热证组脾脏指数高于正常组(P<0.01),寒、热两组脾脏指数高于模型组(P<0.01)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实验二方法:雌性Wistar大鼠30只,分为正常组,寒证组、热证组,造模方法如实验一,造模4周结束后,取外周血、滑膜后,(1)ELISA法测定外周血血清中Egr2、SOCS3、STAT3、IL-17A的表达;(2)免疫荧光法测定Egr2、SOCS3、STAT3、IL-17A在滑膜中的形态学表达;(3)RT-qPCR 测定 LncRNA ZFAS1mRNA、Egr2mRNA、SOCS3mRNA、STAT3mRNA在滑膜中的表达。结果:(1)外周血结果显示寒证组、热证组Egr2、Socs3、IL17A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热证组Egr2、IL17A高于寒证组(P<0.01),寒、热两组STAT3较正常组低(P<0.01),其余各组间无差异;(2)免疫荧光结果提示Egr2主要表达在细胞核,SOCS3主要表达在细胞质,STAT3主要表达在细胞质与细胞核,IL17A主要表达在细胞浆,各组滑膜Egr2、SOCS3、STAT3和IL17A平均荧光强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3)热证组与寒证组的LncRNAZFAS1mRNA、Egr2mRNA均高于正常组(P<0.05 P<0.01),其中热证组Egr2mRNA高于寒证组(P<0.01),热证组SOCS3mRNA高于正常组(P<0.05),寒证组与热证组STAT3mRNA低于正常组,热证组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相关性分析显示寒证组与热证组滑膜组织中LncRNAZFAS1mRNA与滑膜中Egr2mRNA的表达及血清中Egr2的表达均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1 RA寒热证候有其各自的生物学特征:RA热证组在关节体表温度、炎性细胞因子方面均高于寒证组,但血液粘度与凝血因子中的纤维蛋白原低于寒证组。2 LncRNA ZFAS1参与RA疾病过程,但与Egr2介导的炎性通路不相关。
其他文献
在悬索桥施工过程中,加劲梁架设阶段对整体过程意义重大,而加劲梁不同的连接方法又制约着整个架设阶段的工程质量。现有连接方法各有不足之处,对于山区大跨径悬索桥施工环境差的特点,研究更合适的连接方法将在缩短建设工期、降低成本、增加施工安全度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论文以赤水河大桥为依托工程,研究一种新的加劲梁连接方法—找形刚接法,从理论和实际施工方面对该方法进行了论述说明,主要工作和成果包括:(1)梳理了单
钛酸铋钠基压电陶瓷由于具有较高的剩余极化强度(Pr~38μC/cm~2)和居里温度(Tm~300℃)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取代锆钛酸铅(PZT)等铅基材料的压电陶瓷之一而被广泛研究。然而,相比较于传统的铅基材料其性能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如矫顽场较高(Ec~73 k V/cm),不易极化,退极化温度(Td)低等缺点,极大地限制了材料的应用。尤其是较低的Td极大地束缚了材料在高温领域的使用,如何进一步提高该体
传统的磁流变弹性体作为一种智能复合材料,已广泛应用于振动控制与非智能传感等诸多领域。本文提出了一种石墨烯/硅橡胶基磁流变弹性体(GR/RTV MRE),通过仿真与实验的方法研究其介电常数与压缩特性,以确定其作为电容传感中间电介质的可行性,进一步探究磁流变弹性体在智能传感领域的应用。本文主要工作如下:首先,进行了GR/RTV磁流变弹性体的介电常数与压缩特性的理论研究。基于有效介质理论建立一般磁流变弹
网络化制造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制造模式的,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型制造模式,它是我国传统制造业的一个发展方向。构建能够包含多种服务、多种制造资源、多层次的网络化协同制造平台,对于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发展而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结合现有的研究情况,进一步深入考察了网络制造服务平台,研究了基于微服务的制造协同方法的相关理论及实现过程,目的在于构建能够实现传统制造向网络化制造转型的基于微服务的制造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语文学科重要性的呼吁越来越高。语文是最基本的学科,它是我们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更是我们砥砺品德、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重要法宝。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能够对我们的价值观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是教材中的“小人物”形象选文,它更能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展开与教材的对话。在以往的生活中,人们往往对大人物的关注较多,而忽略了对“小人物”的重视。殊不知“小人物”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利湿化毒法对宫颈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的治疗作用和紫柏凝胶的适应症,本研究基于病毒清除率、不同型别的转阴情况、中医证候改善情况等进行利湿化毒法治疗宫颈高危型HPV持续性感染(湿毒瘀阻型)的临床研究,初步总结郭志强教授应用中药防治宫颈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的学术思想。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15例宫颈高危型HPV持续性感染湿毒瘀阻型患者。治疗方法:紫柏凝胶:黄柏、紫草、莪术、金银花、苦参、
海洋含有丰厚的油、气等不可再生资源。伴随我国对海洋资源的开采及利用,海洋平台的建设逐渐增加。海洋平台主要由大型钢构件拼接而成,且长时间受到海水、潮湿空气等腐蚀,因此需要对海洋平台用大型钢构件的喷砂需求也逐步增大。众所周知,喷砂作业环境十分恶劣,充斥着粉尘、噪声等多种有害因素,恶劣的作业环境对作业人员的身心伤害极大。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视觉引导技术的喷砂机械手代替人来完成恶劣作业环境下的工作,减少对人
研究目的本文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加减乌梅丸预防大肠腺瘤经内镜下治疗后复发的临床疗效,并探讨肠道微生态与大肠腺瘤发生之间的关联。通过Meta分析和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中药口服预防大肠腺瘤的临床疗效,为传统中医药预防大肠腺瘤的疗效提供高质量证据。研究方法(1)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MB)、P
学位
经过50余年发展,我国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等巨大跨域,已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等领域取得了广泛应用。当前,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飞速发展,空间对地观测技术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为把握技术发展脉络,推动“十四五”我国空间对地观测领域高质量发展,系统梳理我国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历程,从国际竞争、国内需求和技术革新等方面分析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展望了巨型星座建设、海量数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