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柳青的《创业史》、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陈忠实的《白鹿原》从不同时期书写了陕西这块厚土上的人与事,有社会主义初期入社和不入社的分歧,有改革开放时期城乡的二元对立,更有大文化背景下对儒家文化的重新审视,体现了三位作家对乡土文明的艺术关怀。
论文主要从时代发展中的乡民命运这个角度对这三部作品进行分析,以乡民形象生成史来追踪当代文学作品中呈现的乡民人生走向和乡土社会结构变迁,进而探讨百年风云变幻、乡民命运和民族文化嬗变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体现。
《创业史》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围绕着一个互助组的成长历程塑造了梁生宝等乡民形象,描述了我国50年代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的状况,展示了个体乡民放弃私有制、接受公有制、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集体道路的必然历史归途,揭示了他们经历的从经济生活方式到思想和心理的艰难转变。当新时期来临,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以1975至1985十年间中国的社会生活为背景,塑造了孙少安、孙少平两个具有“高家林精神”的成熟典型,描述了当代农民在时代转型期改变生存处境、追求人生价值与自我尊严的个人奋斗之旅,探索了我国农民向现代文明迈进的历史方向。《白鹿原》则在20世纪90年代文化寻根的大背景下,从乡土秘史和民族文化两个角度将笔触深入到从清末民初到全国解放近五十年间的关中平原,书写了白、鹿两个家族中两代人的不同命运遭际,回望了近百年前的关中乡土生活,重新审视了儒家文化的价值。
从《创业史》到《平凡的世界》再到《白鹿原》,三位作家通过塑造一系列乡民形象谱系对中国百年风云变幻中乡土社会的衍变、乡民命运的沉浮和农耕文明的嬗变进行了文学呈现,彰显了乡土书写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