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促进了知识的传播,网络课程的快速兴起,不断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公平。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非正式学习、微型学习、在线学习等等模式不断融入学习者的生活中,微课程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蓬勃发展起来。微课程虽然在国外兴起,但时至今日,在我国引起了良好的反响。较典型的案例库有华师慕课学习中心、中国微课网、九龙微课学习中心等等。为了满足日益更新的知识体系,为了生物知识更快、更系统的进行传播,为丰富网络课程的内容、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本文旨在探究微课程的制作,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首先,微课程是舶来品,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了解国内外微课程的概念现状、技术现状、应用现状,明确研究的问题、研究的内容。通过以上的分析,结合其他学者的本土化研究,本文将微课程概念定义为:基于各种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整合,以学生的学习任务为根本出发点,建立系统化的课堂模式,呈现一类新型智慧化的课程。其次,对我国的微课程制作现状进行粗略分析,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问卷调查法,二是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以开封市高中生物教师为样本,从与微课程相关的七个维度进行调查;案例分析从知识范围、参赛范围、参赛人数等方面对比了九龙微课学习中心、华师慕课、中国微课网三大资源库之后,选择中国微课网作为案例库来源。按照2018年考试大纲对人教版必修一的知识划分,从案例库中选取对应的微课程进行分析。结合以上两方面,得出目前微课程不足有以下几点:1.高中生物微课程忽视“课程”的完整性;2.拘泥于传统课堂知识讲解;3.高中生物微课程制作技术欠缺,缺乏趣味性;4.缺乏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设计。结合以上所呈现的问题,参考了研究者、专家等等对于微课程制作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流程,得出高中生物微课程在制作过程中需遵守系统性、趣味性、交互性、最小模块化原则。将高中生物微课程的制作流程分为三大板块:前期准备,脚本设计,微课程的录制和剪辑。通过确定了高中生物微课程的设计原则和制作流程,遵循设计原则和制作流程进行案例制作。本研究根据生物知识的分类选择了三类微课程进行案例设计。以人教版必修一为例,选取以下案例:核心知识类微课程——《轻松辨识八大细胞器》;实验探究类微课程——《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综合串讲类微课程——《一个细胞的自述》。最后将制作的微课程向开封市第二十五中学214名学生播放,并让学生从教育性、技术性、应用性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结合以上的现状和实际的制作反馈,提出制作微课程的具体、可操作性的建议,建议如下:(一)确定微课程的故事情节;(二)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的合理设计;(三)课件制作软件的选取:(四)录制和剪辑软件的选取。同时针对制作的微课程的应用也提出了如下的建议:(一)应用于线下教学;(二)应用于线上教学;(三)应用于习题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