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的英语语篇间接回指的认知转喻研究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_lau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指研究是语言学领域的一个经典话题。许多语言学者从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以及认知语言学等角度纷纷研究回指,并取得丰硕的成果。Quirk(1985)将回指分成直接回指和间接回指。人们对直接回指的研究较多,而很少关注间接回指。在间接回指中,先行词与回指词不具有同指关系。因此,理解先行词与回指词的照应关系,成为理解间接回指的重点。Ariel(1990)和Chafe(1994)都曾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间接回指,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对间接回指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脑海中的认知模型。因此,本文尝试用理想认知模式这一认知理论对英语语篇的间接回指进行探讨。Lakoff于1987年提出了理想化认知模型。根据Lakoff(1987)的观点,转喻是指在同一个ICM之内表述和解释“部分与整体关系”的认知现象。转喻使人们更加关注所指代事物的显著部分,它已经成为人类行为语言中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本文是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式研究英语语篇中间接回指的认知转喻研究。研究的理论框架是理想认知模型,研究的视角是认知转喻视角。本研究主要分析探讨以下两个研究问题:(1)在ICM理论框架下,间接回指的认知转喻机制的是什么?(2)在ICM理论框架下,如何运用认知转喻研究分析和解释间接回指?本文通过定性研究,分析国内外语言学家以及学者在出版的书籍或刊物上发表的41个关于间接回指的例句,运用理想化认知模型并从认知转喻角度,分析名词间接回指,代词间接回指以及零形回指,最后得出以下结论:在ICM理论框架下,间接回指的认知转喻机制是通过分析理想化认知模型中,整体与其部分之间的认知转喻关系以及整个理想化认知模型中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认知转喻关系,最终发现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可以用认知转喻视角来解释英语语篇间接回指中先行词与回指词的间接指代关系。本文通过分析间接回指中名词回指,代词回指以及零形回指中先行词与回指词的关系,发现先行词与回指词存在认知转喻关系,可以看出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下的认知转喻对名词回指,代词回指,零形回指有很好的解释能力。
其他文献
《赫索格》是索尔·贝娄的代表作,在他整个创作历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论文拟通过弗洛伊德有关焦虑的学说,结合索尔·贝娄创作中有关现实、宗教等重要问题,对主人公赫索格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及网民队伍的急速扩充,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变体应运而生,且越来越多地被人们用于日常生活中。英语网络语言具有独特的语言特征,因此有必要对其认真
罗伯特·考米尔是美国文学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巧克力战争》和《我是奶酪》在文学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们打破了禁忌,将以往作家不敢书写的议题和内容,逼真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广告已经成为很重要的社会因素,它与经济,外贸,公司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产品营销的种种策略中,起好的品牌名可以说是最有效最直观的吸引
中上健次作为“透明族”的代表作家,在1975年以作品《岬》荣获第74回芥川奖,他作为战后出生的第一位芥川奖的获得者,由此在日本文坛走红。秋幸也作为中上健次三部曲的主人公开始
一个好译员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演说技巧,而如何处理停顿是则是演说技巧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方面,同传的特殊情境决定了在目的语中一些停顿是难以避免的,另一方面,在目的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