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校社会服务模式研究——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j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农业高校具有服务农村的科研技术、信息资源、人才智力、政策资金等方面的优势,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农业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影响到我国农业是否能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顺利转型。   本研究运用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视角和创新三螺旋理论,采用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对其社会服务模式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探讨农业高校社会服务的模式经验和发展方向。   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论文分三章分别从纵向上结合时代背景,梳理了华中农业大学社会服务模式的历史基础和发展进程;从横向上通过实证调查,展现和分析了华中农业大学当前社会服务模式的现状;并且选取了典型的服务点,以案例的形式展现了该校服务模式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轨迹。   第二部分,在深入的实证研究基础上,论文对华中农业大学社会服务模式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探讨,并结合华中农业大学个案研究和其他农业高校社会服务案例,对农业高校社会服务模式建立分类框架,提出了农业高校社会服务模式的理想模型。   第三部分,论文在详尽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基础上,对全文观点进行梳理和总结,主要结论如下:各农业高校的服务模式因为其主导力量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其服务效果也因此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凸显。而农业高校服务模式的发展趋势应当是由单方或双方参与的服务模式逐步向三方参与的服务模式转变,创建服务的提供者,服务的接受者,服务的管理者三方共同参与、良性互动的农业高校服务体系。依据此发展方向,本文在最后阐述了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高校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本文创新之处在于运用理想类型的方法,依据服务模式中的主导力量的不同,提出以服务的主导力量为分类指标,构建服务模式的分类框架,在服务提供者、服务接受者和服务管理者三者互动关系中进行服务模式归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证研究的模式经验指出其发展方向应是三者良性互动的服务模式。
其他文献
作为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白银市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在辉煌贡献的背后,却是沉重的环境代价,而且关键还在于,这一代价是由白银东大沟
近年来,老龄人口日渐成为我国人口结构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与社会经济、社会保障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开始进入或即将进入老年阶段,他们
“蚁族”,大学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是在我国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并逐渐成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三
本研究根据择偶相关理论,运用社会学定量研究方法,通过对武汉七所高校女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全面、系统的描述存在于“80后”女研究生的择偶状况,分析研究她们择偶困难的原因,并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农村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农民的生产生活意识需求变化明显,许多地方出现了村庄空心化、村庄合并等趋势,旧的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严重制约着少数民族的发展。该地区受本民族宗教、文化、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社会发展缓慢,其中,经济发展是发展落后的
在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不断加快的进程中,失地农民大量产生了。他们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动的接受着从“农村人”向“城市人”的转变。身份的转变包含着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