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责任行为,是个体履行责任的行为活动,是个体在责任意识支配下产生的,对社会和群体行为规范的遵循。责任行为的产生不仅会受到外在社会规范的影响,还需要个体不断进行自我激励和自我引导,以保证行为的最终执行,它是外在的社会规范和内在的自我规定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受到外部监督和奖惩等因素的影响,也受个体自身社会认知水平和情感水平的调节。责任行为,作为责任心的外在行为表现,是评价个体责任心水平的客观指标。责任行为作为个体必须具备的核心行为品质之一,对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责任行为能够提升个体的自我价值感,促进积极的人际交往,还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长期以来,培养儿童的责任行为一直都是学校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为了了解儿童责任行为的实际水平与发展特点,本研究以“责任关系”的视角,以责任对象为划分标准,将责任行为分为自我责任行为、他人责任行为和环境责任行为三个方面,通过定量研究的方式考察了儿童的责任行为发展特点,以及儿童的责任行为水平与其学校、家庭其它表现之间的关系。研究1儿童责任行为调查问卷的编制。首先通过开放式访谈法对中小学生、教师和家长共48人进行了考察,获得了他们关于“责任行为”的理解状况,并依据访谈结果编制出儿童责任行为预测问卷。经过初测和质量分析,最终形成17题的正式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结果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儿童责任行为的测量工具。研究2以自编的责任行为问卷为工具,通过问卷调查法全面考察了三、五、七、九年级共976名儿童的责任行为发展特点,以及不同责任行为水平的儿童在学校、家庭中的表现。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责任行为水平在不同性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责任行为水平无论在总体或各因子上均高于男生;(2)市区儿童的责任行为水平显著高于郊区儿童,且两者的差异仅在自我责任行为因子上未达到显著水平;(3)儿童责任行为在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具体发展趋势为:五年级>三年级>七年级>九年级,且年级与地区在儿童责任行为水平上存在交互作用;(4)儿童是否独生子女,以及其所在的家庭结构状况在儿童的自我责任行为因子上均有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的自我责任行为水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扩展家庭中的儿童在自我责任行为水平上显著高于核心家庭儿童;(5)在儿童的家庭表现中,不同责任行为水平儿童仅在参与家务因子上表现出显著差异,高责任组儿童在参与家务的表现上显著优于低责任组;在其学校表现中,不同责任行为水平儿童仅在社会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高责任组儿童的时候能力水平显著高于低责任组;两者在其攻击行为、学业成绩和学校适应上的表现均不存在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