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危机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才会发生,其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其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统治地位而充分展开,当这一矛盾达到尖锐激化程度时,就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引起经济危机具体表现为两个矛盾的激化:一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了生产的过剩,进而引发经济危机,造成经济的周期波动。本文是一篇研究基础理论的文章,以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为基础,从货币的角度看生产过剩,在分析方法上与以前的经济周期理论有一些不同。本文需要考察价格的具体变化,产出的具体变化,利润率的具体变化,而要具体的讨论这些变化的量的问题,则需要在分析角度上进行一定的转化。本文通过对社会整体的产出扩大与萎缩的考察,对经济周期的过程及影响条件做了进一步探讨。要考察生产过剩,我们需要对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进行分析,我们把社会总产品可以分为3个部分,一部分是用于满足劳动人民的消费需求,另一部分是满足资本家的消费需求,第三部分是用于满足资本家的生产需求,那么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再加上资本家的消费需求和用于生产的需求的和,与社会的实际产出之间的差额,就是社会产出过剩的部分。产出之所以过剩,就在.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占社会总产品的比例随着产出的扩大而变小,资本家用于生产的需求占社会总产品的比例随着产出的扩大而变大。社会总产出数是由资本家的生产需求决定的,资本家当期投入了多少生产,当期的产出数就由此确定,因此社会总产出可以看做是资本家的生产需求的函数,且函数是单增的,可以表示为:社会总产出=f(资本家的生产需求)。而过剩的产出数可以表示为:过剩的产出数=社会总产出-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资本家的消费需求-资本家的生产需求过剩的产出数=f(资本家的生产需求)-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资本家的消费需求-资本家的生产需求从上面可以看出,当生产出现过剩时,如果资本家能够将多用于生产需求的部分用于自己的消费,即资本家生产需求部分减少,社会总产出减少,同时资本家的消费需求增加,也就是当生产足够的社会普通消费品之后,其他的都用于生产奢侈品,那么多出的社会总产出数就能降下来,且能够满足社会有效需求,生产是不会过剩的,或者资本家手中多用于生产需求的部分全部用于给劳动人民消费,自然过剩不会出现,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且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家有不断追逐剩余价值的天性,对剩余价值的追逐使得资本家不可能将所有的收入都用于消费。我们已经知道这种过剩的存在,那么,对于生产过剩部分,我们如何考察它的具体数量呢?为此本文建立起生产过剩与货币储蓄之间的关系,通过货币储蓄的衡量达到对生产过剩的衡量。本文对此引入了社会扩大生产受阻时的储蓄,并且通过对社会不降低产出的利润率的阐述,确定经济衰退的点。本文定义了产品市场的货币流和商品流,通过他们与价格的关系确定产品价格。再通过产品所含劳动价值量的关系,将社会产品总数以一种作为衡量单位的简单劳动产品来表示,即通过把社会所有产品相当于的简单产品数加在一起,得出以一种产品表示的社会产品总数,进而达到利用货币流和商品流确定社会全体产品单位价格的目的。再结合社会全体产品单位成本,达到从整体上分析全社会利润率的目的。通过比较全社会的利润率与社会不降低产出的利润率的大小,确定经济衰退和复苏的状态。并通过影响利润率的各种因素的分析,分析经济进入衰退的以及走向复苏的条件。在经济复苏之初,社会全体产品单位利润率高于社会不降低产出的利润率,此时,资本家追逐更多剩余价值的天性使其不断扩大产出,资本家阶层对储蓄的消耗大于其储蓄,产品市场的货币流不断增加,产出增加,在文中本文经过论证知道社会产出增加会带来社会全体产品单位利润率上升,反之亦然。于是二者共同作用推动利润率继续上升,同时产出继续增加,经济向充分就业状态进发。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利润率上升到了较高的程度,资本家阶层对储蓄的消耗远大于其储蓄,或者政府的过度刺激经济,这两种情况使得产品市场的货币流增加过快,远大于商品流的增加速度,使得价格上升过快,引发高通胀,迫使工人阶层要求调高工资,持续的高通胀形成通胀预期,最终导致工人工资的水平的过度上升,使得社会全体单位利润率降到社会不退出生产的利润率之下,转而资本家阶层对储蓄的消耗小于其储蓄,同时产出下降,二者推动利润率持续下降,产出持续降低,经济转向衰退。如果经济没有遇到上述情况,但却在这个时候遇到了垄断行业调高其行业愿意接受的最低利润率,并且使得此时社会全体产品的单位利润率低于了社会不降低产出的利润率,经济也会转向衰退。在没有遇到上述两种情况下,经济向充分就业靠近,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资本家扩大生产受阻,使得资本家阶层形成扩大生产受阻的储蓄,资本家阶层的储蓄大于其对储蓄的消耗,产品市场货币流持续下降,最终使得社会全体产品单位利润率低到社会不降低产出的利润率之下,经济走向衰退。在经济进入衰退一段时间之后,产出的下降,失业的增加,使得工人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屈服,工资水平大幅度的下调,抵消掉因资本家阶层扩大生产受阻的储蓄以及社会产出的降低共同导致的利润率的下降,使得社会全体产品单位利润率上升到社会不降低产出的利润率之上。资本家阶层转而开始追逐更多剩余价值,使其对储蓄的消耗大于储蓄,同时社会的产出增加,二者使利润率继续上升,产出持续上升,经济又走向复苏。同时,如果在衰退的时候政府进行了适当的干预,既增加了产品市场的货币流,消耗了过剩产品,又没有引发高通胀,从而扭转利润率的降低,使社会全体产品单位利润率达到社会不降低产出的利润率之上,经济也会走向复苏。或者,此时有足够的技术进步降低成本同时促使产品市场的货币流的增加,使得社会全体产品单位利润率上升到社会不降低产出的利润率之上,经济也会走向复苏。在复苏一段时间后就业量足够大,产出数足够大,经济呈现繁荣状态。繁荣是经济在复苏之后的持续,也是走向衰退的转折。同样在衰退一段时间后,大量的失业率以及低水平的产出数,使经济呈现萧条状态,这个状态也是经济走向复苏的转折。经济就这样周而复始的运作着。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技术进步的作用,使得经济在每次周期中能达到的最大产出数通常是比前面的周期大的,经济是在这样的波动中增长着。本文的一点新意之处在于,将生产过剩放在资本家扩大生产受阻时的储蓄的角度去观察,并通过它对价格的影响,考察利润率的变化。通过对社会不降低产出的利润率的阐述,指出导致资本家降低产出的状态点,再结合其他因素对利润率的影响,对经济周期进行分析。最后本文引用美国经济数据对理论做了验证,并用理论探讨了此次美国的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