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民族话语的框架变迁研究——《新疆日报》(汉文版)1949-2009年民族报道分析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3326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民族问题都一直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问题,西藏“3.14”和新疆“7.5”事件的相继发生,让这一问题又一度在中国引发了热议。本文在话语层面,对《新疆日报》(汉文版)1949-2009年以来的民族报道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试图从后现代历史观和建构主义的理论视角,思考特定历史时空背景下,政治权力对民族关系和民族与国家关系进行建构的具体过程和产生的现实问题。  福柯将话语视为在研究对象中间确立的某种规则,菲尔克拉夫进一步将话语分为社会实践、话语实践和文本三个向度。话语中包含着政治权力、社会结构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之间呈现的种种关系,话语分析就是要透过文本发现文本背后的现实权力的运作。因此,民族主义、阶级、民族特殊性、现代化以及分裂主义都可以看作是自成体系并可以在其上建立一整套逻辑的某种话语规则,在文本层面则表现为特定的话语框架。民族话语在本文中包含了人们通常所说的民族问题、民族关系、民族与国家关系等围绕民族展开的一系列文字与言说。  新疆在解放之前,由于各种国际政治力量在这里的角逐、泛民族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国民党在新疆采取的特殊执政策略,使得这一时期的新疆在对待民族问题上产生了与解放后完全不同的话语规则,并为新中国成立后在民族关系中确立阶级规则带来了民族主义的挑战。国家在主动借用民族主义话语的同时,妄图消除民族的界限,建立阶级规则主导下的新型的社会关系,以便大刀阔斧地开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进行的各种民主改革和政治运动。经过种种调试与转换,民族话语在完全消融于阶级话语之后,在国家权力的完全渗透与掌控之下,民族特殊性原则代替民族主义成为了新时期主导民族话语的主要规则,并不断地与阶级话语发生相互融合和矛盾对立的关系转换。改革开放之后,现代化规则在民族关系中逐渐展开,并与紧随其后出现的分裂主义,一同成为主导新疆民族话语的两种并行的而又取向不同的框架。  笔者在历史的描述中,分析了以上种种话语规则在新疆产生、确立和遭遇反思的过程,其中凸显了政治权力在介入、调控与重塑民族关系时面临的种种困境,表现出在民族问题上“多元”与“一体”之间具体的矛盾运动和普遍的辩证关系。最终,本文从话语与实践的关联层面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现实的思考。
其他文献
网络文化产业融合了“网络文化”的社会属性和“产业”的经济属性,也作为文化产业重要分支之一,其发展对社会文化和国家经济都具有重大意义。但国内关于网络文化产业的研究大多
国家形象是国家实力和民族精神的表现与象征,是主权国家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利用大众媒体建构国家形象是应尽职责也是主要工具。已有的对国家形象建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平面媒
近年来对一系列大型事件的处理增强了中国的国家自信,也催生了我国在国际社会中传播国家形象的要求。北京奥运会向世人传达了中国建设“和谐大国”的信心和决心,而奥运会后,
微博的兴起、迅速走红及其表现出的日益强大的影响力引领着微时代的到来,微事物凝结出越来越大的力量。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新媒体层出不穷。移动短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