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和俳句中的季节语和季语研究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ish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季节语”的角度,比较了中日文学中对自然的感受和理解上的异同。谈到季节表现,会让人想到俳句。俳句中必须要有一个“季语”。即表现季节、表现自然的词语。中国文学中却为何没有形成“季语”或类似的概念呢?这是本文欲探讨的课题之一。本文出于论述及比较的需要,暂时把表示季节变迁以及相关的自然风物称作“季节语”,并以唐诗中的“季节语”为主,与俳句中的季语从使用频度、数量、形式、内涵、地位及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从中探寻中日文学、文化对自然的认识、感受、表现以及理解的异同。 本文第一部分首先从《万叶集》起阐述了俳句以及季语产生的过程,指出日本诗歌对自然的高度关注。接着本文从季语的表现内容、表现方式、在俳句中的地位等方面论述了季语的内涵。从季语的内涵可以管窥日本人“崇尚自然、热爱自然,自然与人类是同根一体。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的感受。与自然对话,与自然交流。”的自然观。这也是日本文学为何能产生出专门歌咏自然的文学形式“俳句”,而俳句为何又必须有季语的原因之一。 本文第二部分论述了唐诗中的季节语,这里所说的季节语是指与自然、季节相关的所有自然物。中国汉诗从《诗经》起描写山水、动植物等自然风物之处触目皆是。然而,这些自然物本身却并未构成独立的审美对象。只是“赋、比、兴”的载体。直到汉末,才出现了中国诗史上的第一首山水诗,自然成为了歌咏的主题,成为了文学独立的审美对象。之后,山水诗、田园诗形成了流派。但中国山水田园诗重于抒情,多有隐义。如为写景而写景则不被认可。 与俳句的季语不同,“季节语”整体看不是唐诗歌咏的对象或主题,居次要地位。是一种辅助手段和工具。与日本文学比,中国文学着眼点在“情”、“志”上。“诗言志”是儒家诗歌创作与评论的重要原则。基于这样一条诗歌创作与评论原则。中国诗歌从古至今的主流主题就一直理所当然地偏离着自然。 本文第三部分对俳句中的“季语”与“唐诗”中的“季节语”进行了总结比较。第四部分则从季语与季节语的对比中试着考察了中日自然观、文学观的差异。 日本文学把自然作为文学表现的主题,表现人和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文学则把国家、政治、社会、军事等作为主题,自然多被当作表现主题的手段和工具。不认可纯自然的描写。其次,本文还通过对日本文学中的美意识与中国文学中的美意识的比较。考察了“季语”在日本产生的文化氛围。以及“季语”或类似概念在中国文学中未能出现的文化原因。
其他文献
上世纪五十年代,转换生成语法是对语言学界最有冲击力的理论之一,它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人们对传统语言学研究的认识,使语言学研究从注重语言表层现象的研究逐渐过渡到了对语言深
当今社会,地球村这一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国际交流空前频繁。在目前的科技水平还无法达到通过机器设备高质量的进行翻译活动的情况下,口译作为一种必要的交流手段,得到了越来
随着全球化与社会文明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频繁,翻译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翻译不但是语言与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同时也是不同文
认知语言学认为,认知、世界和语言三者之间是互动关系,其中认知可以直接的反映世界,语言通过认知间接的反映世界,语言的发展变化对世界和认知产生影响。认知是三者当中最原始也是
本文首先论述了语用失误与文化的关系。文章指出,许多语用失误,尤其是社交语用失误是由于对目的语文化的缺失造成的。结果造成学生在与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之间在交流上存在着极
文学文体学是语言学与文学批评的交叉学科,它以语言学的方法为工具,对文学作品进行描述和阐释,它既重视语言学的描写,又重视文学批评的阐释。将文学文体学运用于文学翻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