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贸易总额自2013年开始便超越美国长期稳居世界首位,"中国式奇迹"举世瞩目。然而,由于近年来人民币加速升值、国内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劳动力和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成本持续攀升,传统贸易要素禀赋作用日趋式微,中国对外贸易增长乏力。再加上国外反全球化浪潮此起彼伏、政治不确定性增加、各类"黑天鹅事件"频发等因素,给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蒙上了阴影。因此,有必要探寻新型比较优势,为我国对外贸易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注入新动力。另一方面,伴随着中国近年来不断深化改革,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金融市场逐步开放,金融发展成效显著。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分散市场风险、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等方面大幅提升,为进一步开放提供了重要基础。在此背景下,国内外学界关于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的研究方兴未艾。日渐丰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金融发展对一国出口贸易增长具有重要影响,是塑造一国出口比较优势的重要源泉。但是对于金融发展对贸易影响的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形成系统性理论。因此,有必要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提炼内在逻辑,从而更好地揭示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的关系,为制定政策提供有效建议,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首先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对国内外学者关于金融发展对贸易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地梳理与述评,以便为后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的借鉴。其次,从比较优势理论出发,基于行业特征的异质性,从理论上分析金融发展与工业行业特征相结合对出口的作用机制。并借鉴Chor(2010)提出理论框架和分析思路,侧重分析金融发展与行业特征相结合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从而回答了金融发展如何成为出口新型比较优势及其影响的问题。再次,利用2003-2013年我国对89个贸易伙伴国(及地区)的工业行业出口面板数据,采用扩展的引力模型,从总体和行业两个层面实证考察了金融发展与行业特征匹配产生的协同效应对中国工业行业出口的影响。考虑到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动态非线性影响,本文进一步研究了金融发展对贸易增长是否也存在该效应。研究发现:第一,金融发展与行业特征相互匹配产生的交互效应显著促进了中国工业行业总体出口的增长,说明金融发展已成为中国出口贸易增长新动力。第二,金融发展与行业特征相互匹配产生的交互效应对外部融资依赖度高的行业具有更强的推动作用,说明高外资依赖度的行业可以通过提高金融发展水平获得新型比较优势。另外,尽管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与行业特征相结合对贸易都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但前者的促进作用更大。第三,金融发展规模对出口呈现倒"U"型特征,即金融发展规模对贸易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具有动态非线性特征。说明金融发展应当保持适度,金融业过度发展可能会阻碍实体经济发展,抑制出口贸易。同时,金融发展效率对贸易的非线性影响不显著,说明中国目前金融发展效率尚处于较低水平,中国积极发展高效率的金融市场,特别是加快资本市场建设、推动利率市场化以及构建完善的金融宏观调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