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栓塞颗粒在活体血管内分布与阻塞水平的实验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yangfe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栓塞微球在活体大鼠动脉内分布及阻塞水平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应用活体显微镜研究栓塞微球在活体大鼠动脉内分布及阻塞水平的可行性。  材料与方法:活体显微镜下行大鼠肠系膜动脉分离并插管,记录分离及插管时间。经导管注入80μm栓塞微球。观察并记录微球在血管内流动及分布。测量阻塞血管远心端与近心端直径。  结果:10只Wistar大鼠均成功分离并插管。平均分离时间为16.92±2.68min,平均插管次数为3.40±0.97次,平均插管时间为15.96±3.75min。记录的184颗中,172颗分布于肠壁区域,仅12颗位于肠系膜区;116颗位于血管的分叉。阻塞血管远端直径为51.62±10.70μm,近端直径为66.97±12.88μm,实际血管直径为59.29±11.79μm。  结论:应用活体显微镜研究栓塞微球在活体大鼠动脉内分布及阻塞水平是可行的,可应用于研究临床用栓塞材料在正常或肿瘤血管内的分布。  第二部分不同栓塞颗粒在活体兔血管内分布及阻塞水平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不同栓塞颗粒在活体兔血管内分布及阻塞水平的差异。  材料与方法:将16只兔随机分成A组(560-710μm PVA颗粒)、B组(150-350μm PVA颗粒)、C组(500-700μm Embosphere微球)、D组(100-300μm Embosphere微球)共4组,每组4只。比较相同形状不同大小和近似大小不同形状的栓塞颗粒在血管内的停留位置、分布区域及阻塞水平的差异。  结果:颗粒形状相同时,大颗粒阻塞的血管的直径显著大于小颗粒阻塞的(A组>B组,C组>D组,P均<0.001)。大颗粒组位于血管分叉处的比例显著高于小颗粒组(A组>B组, X2=1.408,P=0.235;C组>D组,X2=0.963,P=0.327)。颗粒大小相似时,PVA颗粒阻塞的血管的直径则显著大于Embosphere阻塞的(A组>C组, B组>D组,P均<0.001)。PVA颗粒位于血管分叉处的比例显著小于Embosphere(A组<C组,X2=4.325,P<0.038;B组<D组,X2=6.68,P<0.01)。大颗粒(A组和C组)全部位于肠系膜区的血管内,而小颗粒(B组和D组)则大部分位于肠壁区的血管,且B组和D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0.183,P=0.669)。  结论:在近似大小的条件下,形状规则的Embosphere微球与近似大小形状不规则的 PVA颗粒相比可栓塞直径更小的血管。栓塞颗粒在血管内的停留位置主要与颗粒的形状有关。栓塞颗粒在血管内的分布区域主要由栓塞颗粒的大小决定。
其他文献
背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属于晚期,失去手术治疗的机会,化疗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尤其是无手术指征晚期肺癌
目的:  1.掌握上海地区2011年1月至2016年9月手足口病流行规律和病原谱,为上海地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2.获得柯萨奇病毒A组6型(CVA6)手足口病病例和肠道病毒71型(EV71
目的:建立一种细菌性阴道病的联合检测方法,并进行临床评价。  方法:利用反应产物颜色的变化探索研发的唾液酸酶底物与酶标准品的最佳反应条件;通过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