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古时期的鄂尔多斯高原,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冲突融合的关键区域。当地民族成分复杂,各部族时有叛乱,北方游牧民族也可经由此地进攻关中、河东。自北魏至隋代,中原王朝为巩固在这一地区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本文以朝代先后为序,从军事机构设置、军事工程、行政建制、军事交通、补给体系等方面,论述北朝至隋初鄂尔多斯高原军事地理的相关问题。北魏占领该地之初,西方尚受到赫连夏残余势力的威胁,对当地部族的控制也不够强力。为应对这种情况,北魏在当地建立了数个大军镇,分兵驻守要地。军镇即为最高军政单位,承担着羁縻、控扼当地少数民族的任务。至王朝后期,方设置了数个州级政区,但依托据点的军事管理体系并未改变。北魏在当地开辟了数条交通线,其中以刁雍开通的黄河水运通道最为重要。补给体系方面,则以太武帝时设立的河西牧场和薄骨律、统万二镇下辖的屯田较为关键。北魏国力强大,在阴山一线以南设立了六镇,兵锋直指草原,故而在北魏末年大乱之前,鄂尔多斯高原较少受到外敌冲击,其军事体系的职能主要是控制、羁縻当地部族,触角虽未深入边缘地区,但统治却相对稳固。西魏、北周时期的战略形势与北魏时截然不同。因为北魏末年的战乱,鄂尔多斯高原原有的统治秩序被破坏殆尽。盘踞关中的西魏北周政权虽然凭借武力扫平了曹泥等地方势力,又自东魏手中夺回夏州,基本确立了在鄂尔多斯高原的统治,却无力恢复对高原北部的控制。新崛起的稽胡势力成为关中政权控制这一区域的最大障碍。西魏北周政权在鄂尔多斯高原地区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军事镇防,分置了部分新州郡,又设立了夏州、延州、灵州三大总管府统一指挥,以强化对当地的军事控制,保障关中的安全。其中,延州总管府辖区跨黄河两岸,旨在切断稽胡和北齐政权的联系,战略地位尤为重要。西魏北周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的州郡数量明显增加,中原化的行政体制更为完善,这是该地区汉化程度加深的一个表现。军事工程方面,西魏北周政权一改北魏时沿用老城的做法,在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和延河流域修筑了一系列军城,以应对东北两面的威胁。交通路线和补给体系也因为战略形势有异而出现了一系列变化,例如牧场的位置即因对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控制的失效而明显南移。至北周后期,关中政权基本压制了这一区域的稽胡势力,在当地确立了相对稳固的统治。随着国力的增强,北周在河套地区设立永丰镇,展示出北进阴山的态势。但终北周之世,关中政权的势力范围未能真正越过黄河。隋朝初年,文帝乘突厥小衰之机,在鄂尔多斯高原地区进行了一系列军事、行政调整,为统一全国和经略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措施中,又以修筑隋长城最为关键。北朝至隋初的鄂尔多斯高原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北魏、西魏北周、隋诸政权着力经营的地区。自北魏至隋初,中原王朝在该地区的控制范围经历了收缩又伸展的过程,但统治深度却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加深。这片土地见证了各政权之间的政治军事博弈,也见证了各民族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在当时北方政局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