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持续生计的失地农民安置问题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sta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大量农地被国家征用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成为必然,但是城市化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和繁荣的同时,也给广大农民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大批农民失去土地。当前,因传统城乡二元体制的隔离,安置制度改革的滞后,以及征地过程中对失地农民权益的漠视等原因,加之征地安置模式的不完善,失地农民再就业能力差,缺乏社会保障等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导致失地农民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门,上告无路”的新弱势群体。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影响当前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成为学术界和政府关注的热点。因此,研究失地农民问题,对深化“三农”问题的理论和研究,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鉴于此,本文选择了对失地农民的安置模式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己有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引入可持续生计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支撑。其次,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失地农民生计的现状;再次,分析了我国在征地安置过程中失地农民利益受损而出现生计问题的原因。最后,根据我国国情,为了更好地解决失地农民面临的生计问题,使之生计“可持续”,提出了适合现阶段中国国情的征地安置总体思路和具体方案:(1)重新构建一个新型的失地农民安置模式,构建基于可持续生计的安置模式。这是一种综合了经济补偿、住房保障、就业保障、社会保障等关系失地农民切身利益的各方面措施的配套体系,旨在建立起“经济补偿、住房安置、就业扶持、社会保障”四位一体的失地农民安置模式,着力构建失地农民权益的长效保障机制。(2)具体方案如下:提高失地农民征地补偿,确保可持续生计的前提;完善失地农民的住房安置,构建可持续生计的基础;加大失地农民的就业扶持,抓好可持续生计的重点;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完善可持续生计的基本保障。
其他文献
皖北地区发展事关安徽发展整个大局,没有皖北地区之振兴,就没有安徽之崛起,没有皖北地区之实现小康,就没有安徽之全面实现小康。由皖南先进市、县、区对口支持皖北地区市、县
让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上体会乐趣,在“乐趣”的氛围中创新,是新课程改革中新的要求.小学美术老师要为小学生打造一个学生喜欢的美术课堂,在课堂上老师要不断地激发小学生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