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进行导航运动,而空间导航能否顺利进行往往取决于空间表征的准确性。然而,物体的空间位置总是相对的,需要选择特定的参照框架才能进行表征。早期研究多数将空间参照系分为两大类,即自我参照系和环境参照系。自我参照系依据观察者本身来表征空间位置和方向,认为物体位置的表征是动态的,随着观察者的运动,空间表征也在不断更新。环境参照系则依据环境中的各个元素和环境特征来表征空间位置和方向,认为物体位置以及空间关系的表征是持久和稳定的。McNamara及其同事认为,被试对物体场景的表征是基于空间布局的内在结构,即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之对应的参照系为内在参照系。根据内在参照系的观点,内在的轴或方向是根据自我中心的线索和环境线索这两种信息进行选择的,自我中心的线索起着主导作用。虽然物体之间可以形成无数的内在轴,但是知觉组织原则如接近性和相似性,以及自我中心的经验和环境特征等因素使得其中某些轴看起来更为突出。McNamara等人提出的空间表征依赖于内在参照系的观点,为解决自我参照系和环境参照系的对立问题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尝试,丰富了人们对空间表征的认识和理解。然而,支持内在参照系的系列研究中都存在一个问题,即研究者严格控制了物体的摆放方式,使物体位置非常规则并且从各个朝向看都存在明显的内在轴;或者为被试提供指导语,要求被试根据物体之间特定的内在轴记忆场景布局。因此,有关内在参照系的研究结果和结论能否推广到其他情境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给出解答。本研究沿用内在参照系研究的传统范式,让被试在矩形房间中学习几个日常生活用品的位置,然后从多个朝向对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进行判断。通过控制场景中物体数量和物体位置的规则程度,以及被试的学习经历等方法考察内在参照系在空间表征中的作用以及内在参照系的有效性范围。实验1重复了以往研究,即七个日常生活用品规则地放置在一个矩形房间中,被试从垂直于场景内在结构的朝向(0°)或从其他朝向(135°)学习场景,然后从八个朝向(从0°开始,以45°为间隔到315°)分别对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进行判断。结果发现:无论学习朝向是否与环境几何结构以及物体之间的内在结构相一致,被试在学习过的朝向对空间判断得最快最准确;如果学习朝向垂直于场景内在结构,在与场景内在结构相一致的朝向上(0°、90°、180°、270°),对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判断得更快更准确。说明只提供一个学习朝向的条件下,空间表征是依赖于特定朝向的;并且物体之间构成的内在结构对空间表征会产生一定影响。实验2在实验1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物体并且不规则的放置在场景中,并且有一半测试要求被试指向规则放置的物体,另一半测试要求被试指向不规则放置的物体。结果发现,无论对规则放置物体还是对不规则放置的物体,无论被试从垂直于场景内在结构的朝向学习还是从其他朝向学习,其结果都没有出现锯齿状反应模式。结合实验1和实验2可以发现,物体之间的内在结构也可以作为参照系表征空间场景,但内在参照系在空间表征中的作用依赖于场景本身的高度规则性,一旦场景的规则性受到破坏,内在参照系也就不能影响空间表征了。实验3在实验2的基础上增加了指导语和实验要求,提示被试场景中的物体位置具有一定的规则性,要求被试按照特定的顺序记忆场景中的物体位置。结果发现,如果学习朝向(0°)垂直于场景内在结构,对于规则放置的物体,在与场景内在结构相一致的朝向上(0°、90°、180°、270°),对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判断得更快更准确。表明物体位置的空间表征受指导语和实验要求的影响。当物体之间构成的内在结构受到破坏时,内在参照系对空间表征的影响随之也变得微弱,但是如果给予额外的指导语提示被试物体之间的内在结构,内在结构也可以引起被试的注意并在空间表征中产生作用。以上结果表明,物体之间的内在结构可以作为参照系影响空间表征,但内在结构能否起作用取决于物体场景的高度规则性以及实验任务和实验要求。结合本研究的结果和已有文献资料来看,空间记忆中可能存在多种表征方式,具体采用何种表征方式可能与表征的目的性,表征的环境尺度大小,对场景的熟悉程度等因素有关。自我参照系、环境参照系和内参照参照系对空间表征都是有效的,在不同水平不同情况下,人们会权衡各种参照系的显著性进而选择一个最为合适的参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