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对沿海防护林木麻黄(Casuarina)优良无性系筛选、水培育苗技术、防护林营造技术研究的总结,试验地点位于福建省的平潭县、惠安县、漳浦县等。开展对木麻黄这几个方面的研究,对当前生产上正在进行的沿海防护林老林带更新改造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现将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木麻黄优良无性系筛选。木麻黄速生抗病无性系筛选。在福建省的平潭县进行木麻黄无性系造林对比试验,参试的木麻黄无性系与对照相比,造林成活率差异不显著,均在93%以上,在6a(造林5年)之前各无性系之间的生长量无明显差异,在6a之后,无性系间的生长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可见,良种选育时,要待木麻黄生长到一定程度(如6a以上,平均树高达10m以上),测量的生长量才真实有效。对6a之后的木麻黄各无性系的生长量进行进一步对比分析,得出4号、3号、2号的生长量大,与其余无性系之间差异显著,为速生抗病无性系,9.5a时这3个无性系的平均胸径在13~15cm之间,平均单株材积在0.1~0.15m~3之间,可柱生产上推广应用。深入研究木麻黄小枝水培育苗技术。首先,探究木麻黄小枝水培生根率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从内因上看,木麻黄不同品系间的生根率不同。一年生以内母树的穗条水培生根率可达80%以上;多年生的母树可通过截干技术生根率可提高到94.67%。采枝部位以中上部为佳。粗壮小枝的生根率较细弱的高。从外因上看,太阳直射光下较室内漫射光下的水培生根率高。25~33℃气温比25℃以下气温的水培生根率高。用透明塑料杯比用玻璃罐头瓶的水培生根率高。其次,研究木麻黄小枝的水培生根率与生根条数的关系。两者成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r=0.935。研究还认为,可利用木麻黄水培苗生根率的高低来预测所培育的水培苗将来根系的发达程度,可把木麻黄水培苗的生根率作为木麻黄良种选育的一个指标,在水培苗生产上和良种选育上均具有指导意义。第三,开展提高难生根木麻黄水培出根率技术研究。结果是,杂交后,其生根率从原有的10%提高到60%,提高了5倍,生长速度提高了50%。可见,杂交是提高难生根木麻黄小枝水培生根率的有效途径。第四,探索木麻黄采穗圃营建技术。从采穗母树的定植密度、截干高度等研究木麻黄采穗圃的营建技术,通过试验测定,木麻黄采穗圃的定植密度以0.8m×0.5m较为适宜,其穗条的合格率较高且单位面积上所提供的合格穗条数量较多;三种不同截干高度的母树所采的木麻黄穗条出根率差异不显著,均在70%左右,采穗母树的截干高度以40 cm为宜,所采的木麻黄穗条为最多,每株一次性可采合格穗条27根。第五,进行木麻黄小枝切成多段水培育苗技术研究。木麻黄小枝切成3-4小段后与没有切成小段的小枝一样可培育成符合造林用的苗木,采穗圃的面积可缩减3至4倍,这一技术在理论上具有创新性。最后,总结出一套木麻黄水培育苗技术,为沿海防护林木麻黄的良种培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木麻黄更新造林技术研究。第一、开展木麻黄更新造林施肥试验。在平潭县木麻黄更新造林时,施磷肥的木麻黄更新林造林成活率虽然没有提高,但生长量的提高极为显著,与对照相比,其树高增长200%,胸径增长388%,冠幅增长210%,郁闭度增长46%。第二、提高木麻黄无性系造林成活率技术研究。结果是通过实施无雨造林技术措施,使木麻黄更新林的造林成活率从46%提高到97.34%,造林成活率提高了51.34%,无雨造林技术取得了成功,减少了补植这一环节,节省了造林成本,同时解决了木麻黄更新造林受到下雨持续时间及雨量的限制问题。第三、农田木麻黄防护林网更新技术研究。采用优良种苗和更新配套技术与生产性造林技术对比,结果是前者的造林效果极好,林木的生长速度和造林成活率均是对照的2倍左右,具有良好的防护效能,透风系数在0.4~0.6之间,降低风速可达37.8%~52.9%,可有效地保护农田,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