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由是近代以来极其热门的话语,其主要刺激因素是近代中国的落魄和西方文化的传入。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主要是人们普遍认为传统文化缺乏自由精神。直到如今,依然有很多观点认为儒学和自由精神是相悖的。事实上,自由是任何文明社会都绕不出去的话题,由于文明形态的差异,从而得到了不同的关注与诠释,其诠释的层次、深度也不尽相同。笔者认为,孔子“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体现了孔子的自由思想。孔子自由思想主要是在礼崩乐坏的政治格局以及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之下发展起来的,其本质是人的生命天理本身的畅达,是本性的回归。孔子自由观体现为三个向度:首先“不逾矩”就是不逾礼,礼之“义”保证了礼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其次“不逾矩”就是不逾仁,践礼是发自内心真情实感的流露;再次“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境界体现的是人道与天道无限圆融的状态,就是天人合一之境界。孔子自由思想的实现,首先要发挥为仁由己的精神,这是主体自由意志的发挥;其次,孔子自由的实现需要认识论的支撑,通过正名来规范社会秩序、确立价值原则;再次,中庸思想是自由实现的重要方法论,通过“过犹不及”、“无适无莫,义与之比”、“无可无不可”三个递进的层次,才能最终实现“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孔子自由思想与庄子自由思想有异有同。这种不同首先根源于认识不同,孔子讲究正名、区分,庄子讲究万物一齐、求同。其次,在实现自由的方式上,孔子注重的是中庸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庄子注重的是心斋坐忘方法下的精神活动。但在自由境界上,孔子与庄子的自由都表现为没有任何约束、束缚之“无”的自由境界;其不同之处在于孔子的“无”是化“有”以入“无”,庄子的“无”是排“有”以达“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