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肿瘤导致的下颌骨缺损严重影响患者颌面部的功能和美观,计算机辅助游离腓骨下颌骨重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术式,能够精确的恢复下颌骨的形态和功能,提高手术效率。本研究通过收集因肿瘤切除后导致下颌骨缺损于本院颌面外科行计算机辅助游离腓骨下颌骨重建术后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术前、术后CBCT影像资料,旨在:(1)评估计算机辅助游离腓骨下颌骨重建术后的临床疗效;(2)建立一种标准化、可重复、简易的数字化评估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肿瘤导致的下颌骨缺损严重影响患者颌面部的功能和美观,计算机辅助游离腓骨下颌骨重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术式,能够精确的恢复下颌骨的形态和功能,提高手术效率。本研究通过收集因肿瘤切除后导致下颌骨缺损于本院颌面外科行计算机辅助游离腓骨下颌骨重建术后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术前、术后CBCT影像资料,旨在:(1)评估计算机辅助游离腓骨下颌骨重建术后的临床疗效;(2)建立一种标准化、可重复、简易的数字化评估方法,精确评估计算机辅助游离腓骨下颌骨重建术后精确度,为术前虚拟设计提供指导。方法:(1)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因下颌骨肿瘤致下颌骨缺损于本院口腔颌面外科行计算机辅助游离腓骨下颌骨重建的20例病例作为研究对象。(2)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病理诊断、缺损类型、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长、并发症。运用SPSS 26.0软件对研究资料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分析,分析计算机辅助游离腓骨下颌骨重建手术的术后临床疗效。(3)收集研究对象术前1周、术后1月的CBCT影像资料,在Mimics Research21.0及3-matic Research 13.0软件辅助下对重建术前与术后冠状向、矢状向与轴向下颌角进行测量分析,评估计算机辅助游离腓骨下颌骨重建术后精确度。结果:(1)在计算机辅助游离腓骨下颌骨重建的20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10例,最大年龄59岁,最小年龄17岁,平均年龄38.70岁±13.72岁。病理诊断为成釉细胞瘤15例,牙源性角化囊肿2例,骨化纤维瘤3例。平均术中出血量230 m L±76.35 m L。平均住院时长30.25 d±5.85 d。Ⅰ类缺损7例,Ⅱ类缺损5例,Ⅱc类缺损8例。发生并发症5例,其中术后供区感染3例,受区感染1例,术后呼吸困难1例。(2)在不同缺损病例术后临床疗效评估中,不同缺损类型的性别、年龄、病理诊断、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术后并发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计算机辅助游离腓骨下颌骨重建的20例患者中:术前健侧和患侧冠状下颌角、轴向下颌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矢状下颌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健侧和患侧冠状、矢状、轴向下颌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健侧和患侧冠状、矢状、轴向下颌角差值的绝对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类缺损术前健侧和患侧矢状下颌角、术后健侧和患侧轴向下颌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类缺损术前与术后健侧和患侧三维下颌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类缺损术前与术后健侧和患侧矢状下颌角,II类缺损术前与术后健侧和患侧冠状、矢状下颌角差值的绝对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类缺损术前与术后健侧和患侧三维下颌角差值的绝对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计算机辅助游离腓骨下颌骨重建对于肿瘤导致下颌骨缺损后的修复重建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的恢复患者颌面部的功能和美观。(2)计算机辅助游离腓骨下颌骨重建对于肿瘤造成的三维方向的颌骨畸形均有显著的改善,能有效恢复下颌骨解剖结构的精确对称,应用本研究的评估方法能精确地评估下颌骨重建术后效果,为术前的设计提供指导。
其他文献
背景与目的:骨性Ⅱ类错合畸形是在临床工作中最为常见的错合畸形表现之一,在我国,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该病在儿童以及青少年中的发生率约为20.05%。在口内检查中可以发现,患者通常伴有磨牙、尖牙Ⅱ类咬合关系,深覆合及深覆盖;侧面观常呈突面型,其中,下颌后缩导致的面部侧貌不理想则最为常见。对于青少年下颌后缩型骨性Ⅱ类患者,充分利用潜在生长潜力使用功能矫治器导下颌向前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但该治疗方法是否会
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关系相似性在空间场景相似性检索、地图综合质量评价等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高。空间数据爆发式增长,导致传统的数据检索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空间数据的查询需求,而基于空间场景相似性的空间数据检索方式在未来空间数据智能化检索领域将愈发重要。同时,传统的地图综合质量评价手段耗时耗力,亟待一种全自动的地图综合质量评价方法,基于地图目标的空间相似性将作为地图综合质量评价的一种新的技术手
地标在空间信息传输中具有重要作用,作为转向及路线决策的参照物,可以辅助人们完成日常寻路导航。然而现有导航系统仅以距离和转向信息为指标引导用户寻路,对外出步行者友好程度低,难以达到高效舒适的寻路效果。因此,亟需电子地图为用户寻路体验做出改变。微地图在自媒体时代的催化下应运而生,不仅在地图制作和地图传播方面有了新的诠释,也对地标辅助寻路导航有了新的启示。微地图允许用户自主制图,制图门槛低,无需专业知识
随着信息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整体经济的发展逐渐取代单个城市的发展,城市群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城市群可以加快经济集聚和创新人才的集聚,促进经济一体化的形成。辽宁省城市群正处于振兴老工业基地以及加速部分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通过对辽宁省城市群时空演变特征的分析,有利于人们直观的了解到当前辽宁省城市群发展的有利因素以及需要补足的方面,更好地规划城市群的未来发展。通过时空演变过程中土
目的:目前,对于颞下颌关节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不同类型错颌畸形或不良习惯等对关节的影响,对于气道的研究也大部分集中在不同矢状骨面型,垂直骨面型的气道改变。从目前来看,这仍是第一个较大样本分析髁突位置与气道形状、舌骨位置之间相关性的研究。首先,评估双侧关节盘前移位患者是否存在上气道狭窄,并根据CBCT结合三维测量,明确狭窄的部位;其次,评估双侧关节盘前移位患者与关节正常者相比,下颌骨的大小及位置和舌骨位
玻璃离子水门汀(glass ionomer cement,GIC)作为口腔临床常用充填材料,其较差的机械性能和抗菌效果并不能完全满足临床要求。氮化硼基纳米复合材料以其优异的机械性能、生物相容性等特性,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本实验将氮化硼基纳米材料与GIC复合,研究了复合材料对玻璃离子水门汀机械性能、溶解率、离子释放能力、抗菌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的影响。具体的工作内容如下:1.六方氮化硼纳米
湿地是水陆间过渡地带,兼有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功能,不仅能够净化环境、调节气候,还能改善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是巨大的自然土地资源宝库。然而,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自然和人居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湿地生态系统中植被和水体因其重要地位,能够明显反应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湿地生态保护至关重要。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多、高光谱遥感影像数据处理技术进步迅速,高光谱遥感技术取得快速发展,
背景:3D打印可以精确控制组织工程支架的孔径大小、孔径率等。基于营养运输和细胞-基质相互作用的角度,3D打印制造了不同结构的支架,改善支架的力学性能,提高细胞的生物学活动,从而促进组织再生。但支架内细胞无法实现高密度种植、无法控制细胞的空间定位分布以及营养和氧气的运输不足等问题仍需要被解决。因此,改进支架结构来提高其生物学行为是支架设计中的热点问题。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不同内部宏观结构的聚己内酯(
地震通常发生在地表迹线清晰,已知的大型活动断裂上,中强震的发生通常会造成明显的地表形变。地震是区域构造形式的集中表现,伴随着地表形变和断层位错,地震活动的相互触发加剧了区域构造运动。同震形变信息是断层在地表运动的直观表现,对了解发震断层的运动性质,研究邻近断层的构造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基于InSAR技术全天时、全天候观测得到的高空间分辨率地表形变信息,在地质灾害快速观测及长时间地表缓慢沉降监测中得到
本文主要研究传统椭球上大地线映射拓扑后的性质,利用大地线的映射拓扑关系,求解大地线极点纬度,利用大地线极点纬度和映射拓扑后的大地线构建大地线映射椭圆,根据大地线映射椭圆的性质,得到了大地线上任意点大地方位角的求解以及多种更为高效的大地线弧长求解方法,最后利用大地线映射椭圆构建大地线映射椭球进行平面投影,为非南北走向的长大线性工程提供变形更小,使用方式更灵活和计算效率更高的平面投影方法。本文主要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