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不同成因天然气水合物所赋存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h831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在我国南海所属的海域如琼东南、神狐、东沙和台西南等均已经探明存在巨大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天然气水合物按成因可分为热成因气、生物成因气以及两者的混合成因气,不同成因的天然气水合物在南海均有发现,其成藏和消耗过程也存在一些差别,从而可能导致水合物所赋存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存在差别。目前对于天然气水合物所赋存的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很少,尤其是对不同成因的水合物所赋存的沉积物,缺乏对其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分析。因此亟需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从而充分揭示不同成因的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和消耗过程。本文选取琼东南、神狐和东沙三个海域的四个天然气水合物站位,对部分站位的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气组分和稳定碳同位素特征,以及全部四个站位的天然气水合物所赋存的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各项生物标志化合物以及相关地化指标,探讨了不同成因的天然气水合物所赋存的沉积物在地球化学特征上的差异。主要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四个站位的有机质输入源并不相同,TOC、TN以及沉积物正构烷烃指标显示,来自琼东南的W03、W09以及东沙16站位均显示为海陆混合来源的有机质,而神狐W01站位有机质母源并非典型的自然来源,有可能受到了非常规有机碳输入的影响。2、琼东南W03站位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气气体组分和甲烷稳定碳同位素结果显示其气体来源为以生物气为主的混合成因气。该站位拥有较高的有机碳含量(TOC)以及较低的总硫含量(TS),同时部分样品层位出现了较高的孔隙度,这些条件为生物气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该站位沉积物的正构烷烃的L/H(轻重碳数比)值和∑n-ALK/C16等指标显示该站位沉积物接近正常海洋沉积物,天然气水合物富集层沉积物的饱和烃中显示出强度很高的UCM鼓包(C12-C19范围),表明存在微生物改造的痕迹,推测该站位沉积物适宜产甲烷菌活动,从而产生了大量生物气进而形成天然气水合物富集区。3、琼东南W09站位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气气体组分和甲烷稳定碳同位素结果显示其气体来源为以热成因气为主的混合成因气。该站位相对较高的TS含量和较低的TOC,以及TOC与TS之间较低的相关性,可能来自该站位沉积物中较高的甲烷通量。热成因气为主的W09站位沉积物中L/H、Pr/Ph和n C17/Pr等多种生标特征表明,该站位在天然气水合物富集层有明显的油源烃浸染的痕迹,推测为来自深部油气藏的天然气将油源烃携带到天然气水合物层位,同时该站位部分样品色谱图中显示出与油源烃微生物降解活动相关的UCM鼓包(C17-C21范围),表明油源烃在沉积物中也受到了微生物降解活动的影响。4、神狐W01站位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气及其相关气体的组分和甲烷稳定碳同位素随着沉积物深度增加从生物气逐渐向热成因气过渡,表明该站位深部存在热成因气来源。该站位同样拥有较高的TS,以及TOC与TS之间较低的相关性,推测与沉积物中较高的天然气通量有关。W01站位部分层位的沉积物中的L/H值、∑n-ALK/C16和碳优势指数(CPI)等都显示该站位沉积物可能受到一定的深部油源烃混染。同时通过计算该站位的Pr/Ph、Pr和Ph其相关指标以及通过藿烷类化合物进行比对发现确定该站位存在油源烃混染,且与W09站位相比,混染的油源烃更接近于完整的石油组分。同时该站位饱和烃色谱图中出现了强烈的UCM,经过对比确认存在油源烃混染造成的UCM以及微生物降解活动造成的UCM。5、东沙16站位的天然气水合物及其分解气体的气体组成和甲烷碳同位均指示其为典型的微生物成因气。该站位的沉积物的元素特征接近于正常海洋沉积物,且其有机地球化学指标与正常沉积物相比均在正常范围,没有明显的油源烃混染迹象。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为了跟上发展的潮流,国际关系学在国内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现实是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该学科的研究在我国仍处于落后状态。本文为一篇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所翻译的文本是由美国著名学者海伦·米尔纳与达斯汀·廷利合著的国际关系学著作《相得益彰:美国国内政治与外交政策》(Sailing Te Wh ater’s Eged:The Domestic Politicsof American
冷泉是一种富甲烷流体快速渗漏到海底,并产生一系列生物地球化学反应的环境。在这类环境中发生的与碳相关的生物地球化学反应主要为有机质硫酸盐还原、产甲烷作用、甲烷缺氧氧化、自生碳酸盐岩沉淀。这些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于全球碳封存、营养元素循环、气候变化和生命演变影响重大。本文通过采集南海神狐、东沙、琼东南、北康盆地112个站位的沉积物孔隙水数据,结合孔隙水地球化学分析、数值模拟,旨在探讨南海各冷泉区域碳周转
库车坳陷范围内广泛蕴含油气藏,其油气主要来源于区内三叠-侏罗系煤系地层。烃源岩分布于中–上三叠统克拉玛依组(T2–3k)、上三叠统黄山街组(T3h)和塔里奇克组(T3t)、下侏罗统阳霞组(J1y)、中侏罗统克孜勒努尔组(J2k)和恰克马克组(J2q),其中塔里奇克组(T3t)、阳霞组(J1y)和克孜勒努尔组(J2k)为含煤沉积。如何合理评价煤系烃源岩的生烃潜力仍然是一个未被解决的问题,本论文通过对
云母是一种重要的造岩矿物,广泛分布于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之中。云母可以从气相、熔体、热液或者固相中结晶形成。在生长过程中,云母记录了地质历史变迁和环境条件演化等重要信息,因此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载体,引起了矿物学家和岩石学家的广泛关注。根据云母微形貌和微结构特征可以推测出结晶时环境的过饱和度和温度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然而,目前只有热液成因的云母生长过程进行过详细地研究,其他条件(气相、熔体和固相
本文运用金相微结构研究和金相冷却速率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ICR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场发射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等技术,选择岩浆分异成因的新疆铁陨石(ⅢE)、建始铁陨石(ⅢAB)、英德铁陨石(ⅣA)和Hoba(ⅣB)铁陨石,冲击熔融成因的南丹铁陨石(ⅢCD)和Mundrabilla(ⅠAB)铁陨石,东乌珠穆沁和渭源中铁陨石,吉林球粒陨石(H5)和强烈冲击熔融的岩庄陨石(H5)为研究对象,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苍术-白术药对治疗小儿厌食症(IA)的作用。方法:在TCMSP数据库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 为条件筛选苍术-白术药对的有效活性成分,并预测其靶点,采用UniProt数据库对靶点校正;在GeneCards数据库检索IA靶点;利用R语言软件筛选药物与IA的共同靶点,利用Cytoscape3.8.3软件构建苍术-白术药对的有效活性成分-疾病
富Ca、Al包体(CAI)是太阳星云最早期各种热事件的产物,保存了大量原始星云的信息,是研究星云形成和演化的探针,它们主要出现在碳质球粒陨石中。本论文在南极陨石分类基础上,对其中3块不同化学群碳质球粒陨石中的CAI进行了岩石矿物学研究,然后对不同球粒陨石群中的CAI进行对比。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104块南极格罗夫山陨石的岩石学、矿物化学特征以及化学-岩石类型划分;(2)不同化学群
牦牛坪稀土矿床是冕宁-德昌稀土成矿带上最重要的稀土产出基地,成矿与矿区的碱性岩-碳酸岩杂岩体有密切联系。虽然前人在矿床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演化、成岩成矿时代和成矿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许多待探讨的问题。本次研究是基于前人研究基础,在全面研究了牦牛坪矿床中节理及矿脉产状,矿物蚀变分带等浅部特征的同时,开展了成岩年代学、全岩主微量和Sr-Nd同位素测试、矿物原位微区微量元素测试和纳米级矿
冈瓦纳大陆北缘的晚古生代裂解与广泛的岩浆活动有关。这些广泛的岩浆活动的成因模式目前仍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与地幔柱活动有关,另一些学者认为与被动裂谷有关。苦橄岩的研究报道多数集中在与地幔柱活动相关的热点或大火成岩省。课题组在南羌塘地区野外考察中发现了苦橄玢岩及其伴生岩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托和平错万泉湖苦橄玢岩及伴生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岩石成因、熔融的温度压力条件进行深入详细的研究。根据岩相学
准噶尔盆地作为我国西北部陆上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的主要含油气盆地之一,是国家重点勘探区域。近十年来,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油气勘探取得重大进展,发现了下三叠统百口泉组和上二叠统上乌尔禾组砾岩大油区,进一步证实了该凹陷具有非常丰富的油源基础。玛湖凹陷中部(西斜坡)可能是来源于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两套烃源岩的原油交汇区,准确确定中部区域原油的油源,对于玛湖凹陷油气勘探及资源评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