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漳盐,是中国历史上发现最早的井矿盐之一。2017年漳县井盐手工熬制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漳县的历史发展与本地盐业的发展相生相伴,由盐业发展而产生的漳盐文化是漳县的立县文化。探寻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漳盐文化,对振兴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名片具有重要意义。漳县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早期人类文明,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漳盐得到了最原始的开发利用。在唐代以前,正史中没有明确记载漳盐是否纳入官方管理,关于漳盐的开发与管理散见于地方县志和民间传说中。从唐代开始,政府正式在漳县设立盐务管理机构。至此以后,漳县县治虽废立频繁,但历代以来对漳盐的管理一直被纳入到官方的视野中,其中关于漳盐产、运、销方面的具体管理权限则因时代变化而发生改变。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及成立初期,漳盐的生产方式依然是沿用了千年的手工熬制井盐技术,也称为古法制盐,这种技术同漳县的发展历史一样悠久。在古法制盐的历史中,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明显变化的是熬制食盐的工具。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现代化的盐厂成立之前,还存在着这种依靠人力汲取卤水,采用自然燃料,人工熬盐的生产方式。漳盐生产、发展的悠久历史既为漳盐文化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漳盐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诸如神话传说、民间信仰、民俗文化等精神内核。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漳县民间产生并逐渐形成了对盐业神的崇拜与信仰。人们崇拜的神灵被称为“盐神爷”,祭拜神灵的寓所为盐昌寺。漳县的盐神崇拜主要属于中国民间传统信仰中的行业神崇拜,同时也具有中国民间传统信仰中常见的一些特点,如“祖先崇拜”和“圣人崇拜”。不论是盐神信仰,还是围绕着盐业生产而产生的祭祀、庙会、民歌创作等,都体现了自古以来漳县人对漳盐的重视和依赖,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与自豪。这种情感成为当代传承和发展漳盐文化的驱动力。在新时期继续传承和发展漳盐文化,既是响应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升级转型的具体行动,也是振兴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充实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具体表现。传承和发展漳盐文化还能产生实际的社会效益,即有助于打造地方文化名片、促进地方产业创新发展。多年来,漳盐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在定西市委、市政府与漳县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规划下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要注意与时俱进地更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相关理念,积极探索漳盐文化的新型传承方式,例如重视教育行业对文化宣传的影响、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