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中型浮游动物成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大亚湾实验站连续两年的现场监测和摄食实验,分析大亚湾近岸富营养化海域中型浮游动物群落在生长过程中的摄食特性,及其选择性摄食引起的营养级联效应。最后通过分析现场繁殖数据,探讨选择性摄食对桡足类繁殖的贡献。本研究对了解近岸浮游生物食物网能级传递和营养级联效应有重要的意义。调查发现,2015年~2017年大亚湾近岸海域中型浮游动物的总丰度在冬季达到最高,其次为春、秋和夏季;其优势种大多是滤食性桡足类,如锥形宽水蚤(Temora turbinata)、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等,而中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特性与其优势种摄食行为有关。对中型浮游动物的植食性选择摄食研究表明,中型浮游动物倾向于粒径较大的浮游植物,以摄食小型浮游植物(20-200 μm)为先,其次是微型(2-20 μm)或超微型浮游植物(0.7-2 μm)。通过色素分析,中型浮游动物全年都倾向于主动选择摄食甲藻和青绿藻。除此之外,在春季偏好定鞭藻和隐藻,夏季偏好定鞭藻和绿藻,秋季偏好硅藻、隐藻和聚球藻。尽管硅藻生物量平均约占总浮游植物类群的50%,但中型浮游动物并不主动摄食硅藻,而更偏爱生物量低但营养较高的甲藻,这跟其具备主动选择摄食营养丰富食物的策略有关。总体上,中型浮游动物虽然对浮游植物有一定的摄食,但其植食性较弱,不能对浮游植物的生物量进行有效控制。本文进一步对中型浮游动物的植食性的摄食率进行修正。通过对比中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和纤毛虫等小型浮游动物的清除率,发现中型浮游动物更偏好于纤毛虫等小型浮游动物。这与小型浮游动物个体较大且营养较高有关,这种偏肉食的选择摄食特性在整个浮游生物食物网内形成营养级联效应。由于这种级联效应常易被忽略,导致中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被低估。本研究通过修正的计算公式对摄食率重新进行计算,将营养级联效应率考虑在内,计算出中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实际摄食率,该结果对准确评估海洋浮游生物食物网的能级传递有重要作用。结果显示,两年实际摄食率为-0.04±0.13d-1(-0.59~0.43 d-1);营养级联效应率值(TC值)占修正前摄食率的百分比为115%±175%(-548%~1188%),故营养级联效应明显。同时,小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为1.59±0.69d-1(0.12~6.08 d-1)。修正后的结果与原结论基本一致,即中型浮游动物对于浮游植物的摄食率非常小,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主要来自于小型浮游动物。此外,中型浮游动物在繁殖阶段的摄食特性数据表明,中型浮游动物中重要的桡足类通过选择性摄食获取更多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的食物,尤其是对繁殖起显著作用的富含DHA(docosahexaenoic acid)的食物。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硅藻和甲藻在繁殖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能与这两者体内分别含有较高浓度的EPA(eicosapentaenoic acid)和DHA有关,这两种必需脂肪酸对桡足类的繁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海域中硅藻的生物量较高,硅藻本身不是桡足类繁殖的限制因子,因此桡足类会更主动的去摄食其它食物来源,如生物量低但富含DHA的甲藻。虽然大亚湾实验站的中型浮游动物更倾向于选择摄食纤毛虫等小型浮游动物,但是纤毛虫对桡足类的繁殖过程并无额外的促进作用,这可能是由于纤毛虫体内的脂肪酸如ω3PUFA含量较低有关,而这些脂肪酸是挠足类繁殖所必需的因素,也是其增加繁殖率的主要因素之一。综上,中型浮游动物的选择摄食特性对其生长、繁殖等生命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选择性摄食,中型浮游动物能够从不同类别食物中获得足够的营养,从而满足其各生命阶段的物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