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壳类十足目精子非浓缩核发生机制的研究主要经历了由早期认为的遗传物质DNA裸露存在,无组蛋白与之结合,到之后认为存在组蛋白,并与 DNA结合形成特殊的核小体样结构,再到精子成熟过程中组蛋白由精子核内向核外转移抛弃,以及组蛋白表观修饰对非浓缩染色质影响等一系列逐步深入的过程。 本文以表观遗传学中研究较为透彻的组蛋白变体 H3.3替代核心组蛋白 H3参与核小体重塑,从而影响染色质活性以及连接组蛋白H1变体则在协助核心组蛋白替代过程中发挥作用入手,采用 RACE技术得到中华绒螯蟹(河蟹)精巢组蛋白H3.3和H1变体基因全长。在此基础上,构建这两种组蛋白变体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诱导表达、纯化;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商品化抗体H3.3特异性,用纯化的组蛋白变体H1免疫小鼠,用于多抗制备,以为后续免疫荧光观察两种组蛋白变体在河蟹精子发生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特征做准备。通过荧光定量 PCR技术研究河蟹成熟精子核中的组蛋白H1及其变体的相对定量。以此探讨组蛋白变体H3.3和组蛋白变体H1对河蟹精子非浓缩核的可能影响。研究显示:组蛋白变体h3.3基因不存在内含子,成熟精子核中存在四种核心组蛋白以及两种连接蛋白mRNA,而不存在组蛋白变体H3.3基因表达。组蛋白变体H1存在于河蟹成熟精子核中,与正常组蛋白H1以一定的比例共同参与核小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