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法学家对语法化现象的研究由来已久。对语法化现象的研究,认知学派和生成学派的观点截然对立。前者认为语言的各级阶没有本质区别,处于一个连续统中。因此,认知学派极力维护语法化的单向性:尽管形态上的演变可能有背单向性,却不会违背语义演变的单向性。也就是说语法化中的语义演变是单向的,语义的单向演变是语法化单向演变的最好证明。由此认为语言是语用过程中语义驱动的,语法是人类认知与世界共同作用的结果,语法是语法化的产物,以此否定语法自主性。生成学派认为语法化就是词汇化,表现为语符的产生。语法化的判断标准是看是否产生了词位,即作为语符的一个形意结合体。本文以语法化中的语义单向性为切入点,对Ziegeler,Traugott等把单向性扩展到语义单向性的观点进行辨证,从而证明并不存在虚化等级,语法化过程中的词义扩展也无所谓方向性而大致包括四种可能性:由实词变虚词、由实词变实词、由虚词变实词、由虚词变虚词。本文以经典逻辑及语法性(离散性、层级性、递归性)为理论基础,认为词义的扩展是联想式的,并不遵循什么特定的规则。词的变化终究离不开特定的句法结构。词语经过语义漂白、重新着色并固着下来,客体化为新的义项。义项之间可能会有某种联系,或者说起点义项和目标义项间的家族相似性,但无论联系的强弱,都属于理据上的联系,而非意义上的联系。不同的义项虽然没有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征,但这种不同是“缺场的在场”,是语言形式没有外化。人类语言的演变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语法化研究的意义更多的应该是体现在历史语言学上,在于记录人类语言的发展,追溯演变过程。如果一味的以认知语言学关于语法化创生语法的观点,强调语言的动态性,把对语法化研究的要义置于对不断变化中的语言使用模式进行动态考察,这就超出了静态的语言结构关系。认知语言学的语法化观点对词义的理解和词义扩展的外部动因具有解释力,但如果偏离了语言结构这个基础,语义或者演变也将无所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