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TU的主动配电网纵联故障测距研究

来源 :江苏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ulinp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能源的发展以及其接入配电网的渗透率不断增加,使传统配电网络结构更加复杂,且运行管理难度增加。主动配电网通过灵活管理网络拓扑结构来管控潮流,提高配电网对分布式电源的消纳,因此主动配电网是未来智能电网建设的一个发展趋势。但当主动配电网在发生接地故障,由于结构复杂以及多源运行,使得故障分析难度增加,如不能快速准确排除出故障,将影响整个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准确排查故障并快速隔离,是保障主动配电网供电质量和可靠性的关键之一。本文为解决主动配电网故障测距难题,首先将故障定位问题细分化,以简化故障测距的难度,同时利用馈线终端单元(Feeder Terminal Unit,FTU)采集的故障信息,以提高故障定位的速度和准确度。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基于图论理论描述主动配电网动态特性的故障区段定位新方法,解决主动配电网复杂多变结构引起的判据失效、区段误判的问题。该方法根据主动配电网中节点与支路的电气连通关系,运用图论理论获取有向动态邻接矩阵,实时反馈网络结构运行状态变化,提升邻接矩阵描述拓扑结构动态特性的应变能力;2、同时根据不同的故障特征,提出单一故障和多重故障判据,通过识别故障区间类型选取对应的故障判据,增强故障判定的灵活性和准确性。3、提出利用与故障支路相邻的多端FTU信息的纵联故障测距方法,解决配电网多电源复杂支路故障测距难题。该方法利用两端电源接地回路有向图拓扑结构的电路特性,抵消故障点接地电阻对故障测距的影响,提高故障定位的准确性。4、在已判定故障区段的基础之上,进行纵联故障测距,以缩小测距范围,排除其他引入环节带来的误差。利用13节点配电网络对提出的方法进行仿真,在不同故障条件环境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其他文献
自然循环由于摆脱了对外加驱动泵的依赖从而提高了反应堆的固有安全性,由于没有噪声对舰船隐蔽性的提高也有较大意义,因此自然循环在船舶核动力装置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在混凝土结构中,普通钢筋容易处于钝化状态。为防止钢筋锈蚀,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可使用不锈钢钢筋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聚乙烯醇纤维(简称PVA纤维)是一种绿色建筑材料
背景RNA结合基序蛋白3(RBM3)是一种冷休克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如神经保护。但其神经保护作用的分子发生机制并不清楚。研究表明其他多个具有RNA结合基序(RRM)或富含精氨酸-甘氨酸-甘氨酸(RGG)结构域的RNA结合蛋白参与亚细胞定位、基因转录、mRNA翻译和细胞凋亡等生物过程的调节。同时RNA结合蛋白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 m
高压共轨系统是决定柴油发动机动力性能的重要部件,喷油器体是供油系统三大部件之一,越来越严的环保要求对柴油机喷油器体的加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工作实践经验,对
α,β-不饱和酮是一类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其选择性还原产物应用也十分广泛。近几年,α,β-不饱和酮主要通过过渡金属和有机小分子催化剂选择性催化还原。由于现有方法存在催化
研究背景及目的: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世界第四大常见肿瘤,致死率世界排名第二,在我国也是第四大常见肿瘤。由于发生发展过程涉及诸多因素,CRC的预防和治疗一直难以有突破性进展。估计未来10年CRC的全球负荷将增加60%。慢性炎症是现今公认的CRC的一种危险因素,它会诱发癌变并促进CRC的发生和发展。在诸多促癌的炎症因子中,IL-6起着核心作用。然而临床上抗IL-6的单
心血管疾病占我国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是我国居民的首位死亡因素。其中近50%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于心肌梗死及心梗后心力衰竭,给社会和患者带来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经济负
能源短缺与环境危机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开发绿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迫在眉睫。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s,MFCs)作为一种降解有机废水并同时产生电能
我国能源资源与负荷中心呈现出明显的逆向分布特性,为实现能源的大范围优化配置,多馈入直流系统规模骤增。随着直流输电系统传输功率增加,交直流混联系统运行状态趋近于极限,电网某处故障可能引发直流换相失败,一旦多直流换相失败造成其传输功率中断将导致潮流转移继而引起大面积失负荷、解列等严重威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连锁故障。现有直流系统换相失败风险量化评估方法对多馈入直流系统各元件动态特性以及受端系统运行方式过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与前列腺癌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9年4月符合本研究要求并经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患者共390例。收集相关临床数据,包括年龄、身高、体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tPSA)、血清睾酮(testosterone,TT)、血清C反应蛋白(c-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