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记》的伦理思想探析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shasha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古代,人们的道德养成无非就是从两个方面入手:礼和乐,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是如此。《乐记》就是对这一思想论述最完备最深刻,也是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本文就是从伦理学的角度探讨《乐记》的礼乐思想。《乐记》不仅是“乐”,还包括“礼”,通篇都是礼乐并提,礼乐只有相互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实现“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的目的。“礼”是一系列礼仪规范,其涉及的范围涵盖了政治、宗教、法律、道德、教化、军事、外交等社会的方方面面。“礼”所涵摄或体现的伦理原则,意在强调特殊性,强调差别,通过一系列的礼仪、礼节、规范来约束人们、要求人们,具有明显的外在性和他律性,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道德规范。“礼”是外在的、他律的,那么“乐”则是内在的、自律的,“乐”所体现、涵摄或提供的一套道德伦理规范,使人民通过道德上的自省、自律或感化,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好恶有节,有所规限,例如《礼记·乐记》所说“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乐化篇》)其意在强调“乐”之于臣民在节制情感、道德教化方面的意义。乐是一种人情化的(因而是内在的、合情的同化)调和性艺术,它主要涉及人的情感方式。乐是人的内在情感表现,而且这种表现不同于一般的情感表现,是通过美感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对情感有陶冶、净化的作用。礼、乐作为一对范畴,在概念上有其不同的内涵,而最终目的却是一致的,“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乐本篇》)“礼”通过一系列伦理规范来约束、影响人们的道德行为;而“乐”则是通过一定的美感形式,陶冶人的道德情感,进而影响人的道德意识。礼乐,相辅相成,两者缺一不可,共同培养人的道德。《乐记》所论礼乐,不仅局限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并将其推而广之到群体、社会、天地、乃至整个宇宙。通过礼乐教化,提高人的道德意识,规范人的道德行为,从而使个人“反情以和其志”(《乐象篇》),灭人欲而存天理,实现人与心的和谐;个人的道德修养提高了,则“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乐论篇》),如此,则社会成为一个有秩序的和谐的社会;不仅如此,《乐记》还看到了天地、宇宙的和谐,“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乐礼篇》)以天地为思维之两极,以乐礼相比、相对,把宏观的天地熔铸于和谐运转的图式之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阴阳调和、刚柔相谐、动静互补的中庸把握。道理古今一贯,《乐记》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这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经代代相传,长久地浸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活动中了。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它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传统精华不但不能丢,还要拿来为今所用,让中华文明的元典永放光芒。
其他文献
小学阶段的孩子,唯一促使他们学习的动力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探索计算机知识,掌握操作本领,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水平。因此,在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在科技、对外交流以及文化教育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应用。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加人世贸及国际间互相交流的进一步扩大,对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太,培
留守学生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或者被寄宿有亲戚家甚至自己独自在家,与父母情感关怀和心理上有效沟通的突然中断,给留守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危机,一
数学是自然学科的基础,是探索自然规律的工具。过去的数学课堂表现为“填鸭式”、“满堂灌”、“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的兴趣和探索创
目的:比较不同产地黄芪药材所含有机氯类农药残留量,以此作为指导黄芪药材的出口指标。方法:选取不同产区9批黄芪药材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9种有机氯类农药残留量。结果:样品中
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如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做起来却并不容易。那么在现有的考试制度下作为教师的我们又能怎么做呢?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