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九三二年,日本当局以“民族协和”和“王道乐土”为“建国精神”,在中国东北地区成立了“满州国”“满州国”。其真正的意图是利用这一“精神”来稳固自身的统治。在此背景下,关东军于一九三八年进一步创办了“建国大学”,号称是“满州国”的最高学府,旨在培养为“满州国”服务的各民族领导人。为实现“国家”所倡导的“民族协和”精神,“建国大学”在校内推行了很多独特的方针和规定。然而这些方针和规定表面看起来美好和谐,但实质却华而不实。毋庸置疑,其目的是为日本帝国服务,使东亚人民都服从于自己。此外,各民族学生对于这些方针和规定的看法也都各有不同,可谓是毁誉参半。那么,高举着“民族协和”旗帜的“建国大学”是否实现了真正的“民族协和”,各民族学生们的“民族协和”观又有何不同,本研究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本文以“满州国”的“建国大学”为研究对象,以校内所发生的主要事件为中心,以“协和饭”问题,学生们的塾生活,课程内容,“马厩事件”,中国学生的反满抗日事件以及建国大学的坍塌六个事件为线索,来探求“建国大学”的“民族协和”的实像。将实证法,比较法,口述研究法以及归纳法相结合,以“建国大学”学生的回忆(出版物,建大同窗会的内部资料,采访等)为基础,将学生们进行国籍,民族分类比较(比较各民族学生的“民族协和”观)后,进行深入剖析。本论文研究发现,各民族学生的“民族协和”观大有不同。除一部分日本和朝鲜学生之外,大部分学生多持否定观点。其中,日本学生的赞美论更倾向于偏离事实的美化,而其提出的否定论与他民族学生相比也流于表面,并未对“民族协和”和“建国大学”进行深层次的本质上的批判。此外,大学所发生的六个主要事件也各自暗藏玄机。其表面看起来是对“民族协和”的实践,但本质是对他民族学生的奴化。由此可知,“建国大学”并未真正地实现“民族协和”,所谓的“五族融合”只不过是日本当局营造出来的假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