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一项由美国所调查统计的癌症数据显示,结肠癌(Colon cancer)的发病率已经跃居世界第三,并且死亡率世界第二。随着社会工作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不难发现结肠癌的年轻化趋势正在逐渐增加,并且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在逐年升高。然而,临床上并不完全清楚结肠癌的确切发病机制。目前来说,大部分医学专家及学者认为,结肠癌的发病关系到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遗传等方面。在临床中,很大比例的结肠癌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效果并不理想,是因为这些患者在得到确诊及相应治疗时,肿瘤已经侵袭其他脏器或已经发现有远处转移。所以有必要寻求针对结肠癌的肿瘤标志基因和特异性的治疗靶向基因,以帮助临床医师早期诊断、准确诊断、辅助靶向治疗及判断预后。目前所确定的蛋白质降解绝大部分是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来进行的,同时蛋白质进行翻译后的修饰的主要一份子也是泛素化修饰。通过不断的研究与探索可以发现,肿瘤发生、发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细胞内紊乱的泛素化过程。因此针对肿瘤的治疗,泛素化过程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方向。泛素偶联酶(Ubiquitin-conjugating enzyme 2C,UBE2C)在泛素结合酶家族中十分重要,对影响细胞有丝分裂及调控细胞周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纵观多年来的科学研究可以发现UBE2C呈现出的是在正常组织中往往处于低度表达甚至不表达状态,反观却高度表达于各种各样的原发性肿瘤组织中,其中包括了结肠癌。UBE2C作为人类原发性肿瘤的重要靶点,在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方面有着很强的推动作用。目的:深入讨论并分析结肠癌患者血清中泛素偶联酶E2C(UBE2C)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对实现结肠癌临床上的“精准医疗”与“个体化治疗”指明新的道路。方法:采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就诊于第一中心医院的60例结肠癌患者及60例健康人群的血液标本,应用ELISA法测定标本中人泛素结合酶E2C的水平。对实验结果使用统计软件spss22.0.0分析,按检验水准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通过分析结肠癌血清组UBE2C水平和正常对照组两组间的性别、年龄,可以得出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通过UBE2C在结肠癌血清组与正常对照组间的表达情况对比,可见两组间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的,所以可以得出结肠癌血清组高于正常对照组的结论。在结肠癌血清组中,对左半结肠癌患者血清中UBE2C表达情况与右半结肠癌患者血清中UBE2C表达情况的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UBE2C诊断结肠癌患者的AUC为0.842(P=0.000),95%CI为0.760~0.993,540.21pg/mL为最佳的临界值,其中敏感度、特异性、约登指数分别是:82.00%、75.50%、0.575。通过组间表达量的对比情况可见:TNM分期在不同组间之中,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的,其中Ⅰ期、Ⅱ期较Ⅲ期和Ⅳ期要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浆膜浸润在两组间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浸润浆膜组表达量高于未浸润浆膜组,其余的各项指标组间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结肠癌患者血清的表达水平与TNM分期、浆膜浸润中UBE2C处于重要的位置,其对于早期诊断结肠癌、判断结肠癌患者预后情况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异性及其敏感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