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是以原发性失眠症为载体,以穴位痛阈值变化为主要分析指标,探寻失眠患者及不同证型的失眠患者间,在其督脉(脊柱)及左右背俞穴上是否具有能反应疾病特点的规律性阳性反应穴区,以建立"疾病—穴位特异性反应"为主线的针灸作用机理的研究框架,进一步阐明"穴位特异性"的科学内涵,为研究经络诊察理论奠定可靠的临床诊疗基础和经验总结。[方法]以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部,北京中医药大学三个附属医院及小区医院为病例收集地点。本实验共招募受试者117人,年龄在20~85岁之间,其中试验组有97人,先以惠而邦衡器控制压痛仪(ALGOL AK-10,Capacity 10kgf,Serial No.72814)为其进行脊柱(督脉)及左、右背俞穴的痛阈按压测试,再予以病例记录,最终取符合全部标准入组者有87人,其中男性32人,女性55人。另外再以同样方法取健康对照组20人,其中男性9人,女性11人。两组皆以督脉和背俞穴的痛阈值为主要分析指标,观察原发性失眠患者与健康人之间,以及不同证型失眠患者的背部阳性反应穴位痛阈值变化与差异,进而探讨其阳性反应穴位与疾病和证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督脉(脊柱)的痛阈值变化上,两组在T3(身柱穴)、T4、T5(神道穴)、L4(腰阳关穴)、L5(十七椎穴)节段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左侧背俞穴的痛阈值比较上,两组在T3(肺俞)、T5(心俞)、T8(胃脘下俞)、L3(气海俞)、L4(大肠俞)节段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右侧背俞穴的痛阈值比较,两组在T3(肺俞)、T5(心俞)、T8(胃脘下俞)、T10(胆俞穴)、L1(三焦俞)节段则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不同失眠证型的督脉(脊柱)痛阈值变化统计上,肝郁化火组与其他四组相比在T9(筋缩穴)、T10(中枢穴)有统计学差异(P<0.05);痰热内扰组则在T8节段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胆气虚组在T3(身柱穴)、T11(脊中穴)节段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脾两虚组的痛阈差异性较为分散,集中在T10以上节段;阴虚火旺组的差异性也呈现相同结果,但集中在T8以下节段。在不同失眠证型的左侧背俞穴痛阈值比较上,肝郁化火组与其他四组相比呈现整体痛阈值普遍偏低的明显差异,尤其在T4(厥阴俞)、T5(心俞)、T11(脾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热内扰组和心胆气虚组都在L5(关元俞)节段出现差异并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脾两虚组在T11(脾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火旺组的特异性较分散且无针对性。在不同失眠证型的右侧背俞穴痛阈值变化比较上,肝郁化火组与其他四组相比同样呈现整体痛阈值普遍偏低的明显差异;痰热内扰组则在T3(肺俞)、T12(胃俞)出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脾两虚组在T12(胃俞)节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火旺组则在T4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胆气虚组的特异性较分散且无针对性。[结论]原发性失眠患者与健康人相比,确实存在特异性的阳性反应穴区,尤其集中在上背部的T3~T5节段,也就是笔者导师赵百孝教授在针灸临床结合经络诊察理论治疗失眠所总结出的"背心调神五穴"区;而在T8(胃脘下俞)和L4(腰阳关穴)出现的频繁特异性,或许反应了失眠与消化系统及阳气之间的相关性。此外肝郁化火证患者在左右背俞穴呈现整体的低痛阈反应,或许也提示其由于气机升降失常,造成背部肌肉的紧张僵硬状,治疗时若能先进行大面积的肌肉放松按摩,或许可提高此类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我们也发现在脊柱上按压比在左右背俞穴上按压,更能体现出不同证型之间的阳性反应差异点。因此在诊治失眠患者前,若能先于其背部督脉和背俞穴进行经络诊察,可以为临床诊疗提供更为直观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