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外泌体miRNA-181a通过TGF-β/Smad途径影响结肠癌增殖和上皮-间质转化的实验研究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mpeipei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全球性健康与卫生问题。结直肠癌是全球诊断率排名第三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尽管近年来诸多针对结直肠癌的早诊早筛方法与综合治疗方式,使结直肠癌相关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是对于中晚期的结直肠癌、甚至已发生结直肠癌远处脏器转移患者的治疗效果仍较为有限。因此,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与有效的治疗靶点,对于晚期靶器官转移结直肠癌患者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 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作为恶性肿瘤基质细胞中主要成分之一,参与构成肿瘤微环境,可调控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以及诱导正常成纤维细胞(normal fibroblasts,NFs)向CAFs分化等。但CAFs与癌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物质交换等相互作用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RNA,通过其对mRNA的降解和翻译抑制在转录后水平起到调控基因表达的作用。MiRNA-181家族与多种肿瘤的增殖、分化、转移等密切相关,家族成员之一miR-181a在众多肿瘤性疾病的发生、转移过程中,以及在辅助诊断、判断预后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外泌体(exosomes),也被称为小胞外囊泡s EVs(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与微囊泡及凋亡小体等亚群共同构成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因其具有双层脂膜结构,包裹有核酸、蛋白质、脂质等生物活性分子,在癌症发生、发展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外泌体包裹的miRNA(exosomal miRNA)在各种疾病的进展中的重要性尤为突出。诸多研究显示,外泌体可携带mRNA、DNA、miRNA等进入到靶细胞发挥调节作用,并且可作为生物标志物用于疾病的诊断,也可作为治疗的靶标,或作为运载工具将特定物质递送至靶细胞发挥调控作用。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TGF-β)超家族成员调控多种细胞功能,包括细胞的增殖、粘附、迁移,以及参与实质脏器的纤维化过程等,并且通过与基质细胞相互作用影响着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SMAD家族蛋白(Sma-and Mad-related protein)作为被TGF-β受体调控的、下游胞内信号转导的重要激酶底物之一,在肾脏、肝脏等重要实质脏器的纤维化发生、进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主要关注结肠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外泌体递送的miRNA-181a如何通过TGF-β/Smad途径调控受体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与转移能力,以及与肿瘤细胞的“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之间的关联。研究目的:研究CAFs分泌的外泌体携带miRNA-181a经TGF-β/Smad途径对结肠癌细胞增殖、侵袭等表型的调控作用,并且探寻CAF-exosomal miRNA-181a及其靶基因Smad7通过TGF-β/Smad以及上皮-间质转化过程调控结肠癌细胞增殖、侵袭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以下部分:第一部分,复苏本实验室保存的CAFs并进行体外培养及鉴定。超速离心法分离CAFs条件培养基中的外泌体、并进行理化性质的表征。应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AFs外泌体被结肠癌细胞的摄取情况,并检测人结肠腺癌细胞系HCT116、HT-29、Lo Vo、Ca Co-2、SW-480中miR-181a的表达。第二部分,调控CAF-miR-181a并分别与HCT116和HT-29细胞系进行共培养后应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情况,q PCR和Western blot、免疫荧光、ELISA法检测了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分子,以及上皮标志物E-钙粘附蛋白,间质标志物Vimentin,N-钙粘附蛋白的表达。第三部分,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了miRNA-181a下游靶基因Smad7,q PCR法验证miR-181a与Smad7之间的靶向调控关系,通过回复实验在调控miR-181a的基础上,分别上调或下调Smad7观察对结肠癌细胞的增殖、侵袭的影响,及TGF-β1,Smad7,E-钙黏蛋白和波形蛋白的表达。体内实验中明确调控CAFs中miR-181a后对裸鼠移植瘤增殖的影响。研究结果:1、本实验第一部分,成功复苏并培养CAFs,并对其进行鉴定;超速离心法成功分离出CAFs条件培养基来源的外泌体,并成功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肠癌细胞成功摄取了CAFs的外泌体。通过在HT29,SW-480,Lo Vo,HCT116,Caco2五种结肠腺癌细胞系中验证miR-181a的表达,筛选了相对低表达miR-181a的HT-29,和高表达miR-181a的HCT116为后续研究对象。2、第二部分,实验证实CAFs与CAFs外泌体相比,外泌体中具有更高的miR-181a水平;调控CAFs-miR-181a分别与HCT116和HT-29细胞系进行共培养后,发现抑制CAFs的miR-181a可增强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划痕愈合能力,促进Transwell的侵袭与迁移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凋亡比例降低,上调CAFs的miR-181a趋势相反;q PCR、WB、免疫荧光、Elisa检测抑制CAFs的miR-181a后TGF-β/Smad通路分子和间质标志物波形蛋白、N-钙黏附素表达升高,上皮标志物E-钙黏附素表达降低,同样在上调CAFs的miR-181a后各分子表达趋势相反。3、第三部分,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miR-181a下游靶基因Smad7,通过q PCR证实miR-181a与Smad7之间存在负向调控关系,通过回复实验在调控miR-181a的基础上分别上调或下调Smad7,结果显示过表达Smad7可促进结肠癌增殖、侵袭能力以及上调TGF-β1、Smad7和波形蛋白的表达,下调E-钙黏蛋白的表达;而下调Smad7后各分子的表达趋势相反。体内实验中明确下调CAFs的miR-181a后促进裸鼠移植瘤的增殖。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明确了:(1)CAFs分泌高丰度的外泌体,含有高浓度的miR-181a,并且可被结肠癌细胞摄取;(2)通过调控CAFs的miR-181a可影响结肠癌的增殖、侵袭能力,通过TGF-β/Smad通路调控结肠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过程;(3)通过研究调控CAFs的miR-181a与下游靶分子Smad7之间的相互作用,明确过表达Smad7可促进结肠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可能为CAFs-miRNA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肿瘤细胞能在乏氧微环境中生存并维持不断增殖,其内的代谢结构势必发生重编程。如果能有效阻断乏氧相关代谢途径或可抑制肿瘤生长,但是对肿瘤细胞代谢重编程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我们希望通过探索肿瘤细胞在乏氧和线粒体功能障碍时发生的代谢重编程,揭示其最根本的机制,并试图通过阻断相关代谢途径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并为今后的肿瘤代谢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1.利用稳定同位素示踪的代谢组学分析,研究不同肿瘤
长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是lnc RNA发挥生理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中,我们通过托普霉素(tobramycin)亲和纯化的方法结合定量质谱分析的检测方法,以高效筛选细胞内的lnc RNA相互作用蛋白。我们利用该方法发现140个潜在的lnc RNA HULC(highly-upregulated in liver cancer)相互
研究背景:中国为如今全球食管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其中绝大多数的食管癌患者被诊断为鳞状细胞癌。放射治疗则为食管鳞癌的标准治疗方法之一,且该方法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截止目前,我们还未曾发现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来预测食管鳞癌患者的放射治疗后效果。但曾有报道指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并对患者的预后具有提示作用。因此,本研究着重评估PDGF-BB是否可以作为经放射治疗的食管
林冲是《水浒传》中经典的人物角色。对这一角色的解读,除了"理性守分的末路英雄"这一主流评价,还有"凉薄自私的庸碌教头"的反面评价。但是,林冲性格本身是复杂的,任何的二元解读与评价都有损其形象的经典性。读者只有从社会的深度去挖掘林冲行为原因,才会觉察到林冲"现实中的两难俗人"这一面,才会进一步对林冲形象形成理解、同情、悲悯的阅读体验。
目的:乳腺癌的发病和死亡率极高,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1位和第5位。据统计,我国乳腺癌的发病高峰年龄为48.7岁,较西方提前10年,35岁以下的年轻乳腺癌发病率明显较高,乳腺癌的发病呈年轻化趋势。虽然有研究表明,年轻乳腺癌的恶性程度相对较高,预后更差,但对于年龄小于25岁的极年轻乳腺癌(VYBC)的病理、临床和预后特征尚无确定结论。影响乳腺癌发病的因素众多,以TCGA为主的基因组学研究对乳腺癌
背景和目的:第一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在含有EGFR敏感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具有显著的活性。然而,EGFR-TKI耐药在治疗约12个月后不可避免地出现。获得性耐药的机制,除了EGFR(T790M)的继发性突变(占50-60%)外,还不太清楚。在此,我们在体外模型和获得性EGFR-TKI耐药的临床标本中发现LncRNA H19的显著下调,我们的目的是探讨其在非小细胞肺癌EGFR-
研究背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全球每年发病超过100000例。尽管近年来DLBCL的诊断和治疗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仍有高达30%的患者死于该疾病。目前DLBCL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有必要寻找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核心基因和信号通路,进一步揭示DLBCL的分子机制,为其治疗提供指导。吲哚
研究目的乳腺癌是一种起源于上皮细胞的异质性肿瘤,多年来也是世界范围内威胁女性身体健康的头号杀手。粘合连接是上皮细胞的三大主要连接方式(另外两个是紧密连接,桥粒与半桥粒)之一,已经被证实在各种癌症进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对于粘合连接在乳腺癌中的报道还很少。另外一方面,粘合连接相关蛋白1(AJAP1),又被称作Shrew-1,是最初在上皮细胞中发现的一种新的与粘合连接相关的蛋白。其已被证实在多种肿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奥希替尼获得性耐药细胞中,靶向DNA-PK联合Osimertinib克服奥希替尼耐药的效果及分子机制,为临床晚期NSCLC奥希替尼耐药后的治疗提供新的帮助。方法:本课题分成三个部分展开研究:1、选取具有EGFR L858R/T790M双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H1975细胞系,Osimertinib从低浓度到高浓度持续诱导构建耐药细胞模型;二代测序检测亲本及耐药细胞株
研究背景和目的自20世纪以来,癌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于2012年评估了世界范围内的27个主要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结果显示有1410万癌症新发病例和820万癌症相关死亡病例,这其中约有22%的新增癌症病例和27%的癌症死亡病例发生在中国。众所周知,恶性肿瘤的不良预后往往与其早期发生转移密切相关。转移是恶性肿瘤最基本的生物学特征之一,也是临床上大多数肿瘤患者致死的最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