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因为腺瘤-肠癌序贯发生的理论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可,故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肠息肉被视为肠癌的癌前病变,而肠息肉的及时发现与切除便成为预防肠癌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国内外大量研究报道均提示肠息肉切除后有着较高的复发率,故明确影响肠息肉切除后复发的因素、术后随访的时间间隔等,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肠息肉的复发率,而且可以作为肠息肉切除术后患者随访时间的重要参考,从而指导临床诊疗。本次研究通过分析肠息肉患者的性别、年龄、肠息肉的性质(生长位置、数量、大小、病理类型)等因素,探讨肠息肉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共收集了2010年5月至2012年9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肠息肉患者114例,所有患者均于本院内窥镜室行内镜下肠息肉电凝电切术且均于术后1年内复查1次及1次以上结肠镜。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肠息肉的生长位置、数量、大小、病理类型及肠息肉复发的时间等),采用χ2检验及优势比进行影响肠息肉复发相关因素的分析。结果:1.肠息肉患者的一般情况:本研究所收集的114例病例中,男性患者74例(64.9%),女性患者40例(35.1%);平均年龄63.7±1.0岁(38-91岁),其中年龄<60岁的患者43例(37.7%),年龄≥60岁的患者71例(62.3%)。66例肠息肉患者术后1年以内复发,复发率57.9%,48例患者术后1年未见肠息肉复发。人均行肠镜检查3.85±1.64次,所有患者共行肠镜检查439次。2.肠息肉的特征:2.1生长位置:肠息肉位于近端及远端结肠的患者各57例(50%)。2.2数量:肠息肉<3枚的患者44例(38.6%),≥3枚的患者70例(61.4%)。2.3大小:肠息肉直径<20mm的患者78例(68.4%),≥20mm的患者36例(31.6%)。2.4病理类型:腺瘤性息肉患者107例(93.9%),其中管状腺瘤患者72例,绒毛/绒毛管状腺瘤患者35例。炎性息肉患者4例(3.5%),增生性息肉患者3例(2.6%)。3.肠息肉复发相关因素分析:3.1患者性别: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肠息肉复发率高[p=0.04,优势比(OR)2.256,95%可信区间(CI)1.029-4.946]。3.2患者年龄:年龄≥60岁的患者较年龄<60岁的患者肠息肉复发率高(p=0.007, OR2.899,95%CI1.324-6.346)。3.3肠息肉的生长位置:生长于近端结肠与远端结肠的息肉两者术后复发率之间的差异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0.129)。3.4肠息肉的数量:肠息肉≥3枚的患者较<3枚的患者复发率高(p=0.012, OR2.689,95%CI1.236-5.851)。3.5肠息肉的大小:肠息肉直径≥20mm的患者较直径<20mm的患者复发率高(p=0.001, OR4.591,95%CI1.798-11.722)3.6肠息肉的病理类型:绒毛/绒毛管状腺瘤性息肉的患者较管状腺瘤性息肉的患者复发率高(p=0.012, OR3.054,95%CI1.257-7.420)。结论:男性、年龄≥60岁、肠息肉数量≥3枚、息肉的直径≥20mm、病理类型为绒毛/绒毛管状腺瘤,肠息肉易复发。肠息肉的生长位置可能不是其复发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