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医院获得性肺炎中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结局分析目的确定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患者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发展及死亡率的危险因素;分析患者的结局及菌株的微生物特征。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CRKP感染的HAP患者148例。通过回顾性、1:1匹配病例-对照研究进行HAP中CRKP感染发展的危险因素分析。病例组定义为确诊为HAP的CRKP感染患者,对照组设置为确诊为HAP的碳青霉烯类敏感肺炎克雷伯菌(CSKP)感染患者。此外,对两组患者的结局及菌株的微生物特征进行了比较,菌株的药物敏感性试验通过Vitek 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完成。将74例CRKP感染的HAP患者进一步分为存活组(n=26)和死亡组(n=48),并进一步通过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进行CRKP感染的HAP患者院内粗死亡率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既往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吸痰、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及氟喹诺酮类的使用是HAP患者CRKP感染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外科手术则是发生CRKP感染的HAP患者院内粗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相比于CSKP感染,CRKP感染与更高的死亡率、治疗费用以及对多种抗生素更高的耐药率具有相关性。结论既往PICC、吸痰、CRRT及氟喹诺酮类的使用与HAP患者CRKP感染的发病率相关,而手术则与其死亡率相关。CRKP感染往往给患者带来更高的死亡率及经济负担。因此,对高危患者应尽早采取有效措施。第二部分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感染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基因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目的分析CRKP感染株的耐药基因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并了解不同克隆CRKP的感染的特征。方法对74株分离自HAP患者的CRKP感染株,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方法分析碳青霉烯酶基因的携带情况,并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的方法分析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此外,我们还将74例CRKP感染的HAP患者进一步分为ST11组(n=60)及非ST11组(n=14),并对两组CRKP感染的临床、微生物及分子特征进行比较。结果:共68株(91.9%)CRKP菌株检出碳青霉烯酶的产生,主要产KPC-2(63/74,85.1%),其次是NDM-1(4/74,5.4%)及IMP-38-like(2/74,2.7%)。VIM及OXA-48在本研究中均未被检出。共有13种序列分型(STs)检出,主要为ST11(60/74,81.1%)。ST11型CRKP分离株在该院存在水平及垂直传播。与非ST11组CRKP菌株相比,ST11组CRKP菌株与bla KPC更高的检出率(P=0.001)和对复方新诺明更低的耐药率(P=0.033)具有相关性,但两组患者的临床背景及结局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产KPC的ST11型CRKP菌株是造成该院HAP传播的主要因素。与非ST11组相比,ST11组CRKP菌株与bla KPC更高的检出率及复方新诺明更低的耐药率相关,但两组患者的临床背景及结局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