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孢囊线虫是引起植物病害的主要病原线虫种类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其中,禾谷作物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 CCN)和大豆孢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 SCN)是具有经济重要性的植物固定内寄生线虫,探索经济高效的防治方法,研究植物线虫与寄主植物之间的互作,对综合防控孢囊线虫病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甘农种衣剂Ⅰ号、Ⅱ号和Ⅲ号、阿维菌素种衣剂AV1和AV2及5.7%甲维盐等6个种衣剂对小麦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的防治效果。播种前对麦种进行8个不同种衣剂包衣处理,比较小麦收获后土壤中孢囊数量的变化以及小麦增产的情况。结果表明,不同种衣剂处理对土壤中孢囊线虫的繁殖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甘农种衣剂Ⅲ号(1:35)、甘农种衣剂Ⅰ号(1:50)和甘农种衣剂Ⅱ号(1:35)平均校正孢囊减退率较高,分别为56%、53%和47%。不同种衣剂处理的小麦产量也均有增加,其中甘农种衣剂Ⅲ号(1:35)、甘农种衣剂Ⅰ号(1:50)、甘农种衣剂Ⅱ号(1:35)和甘农种衣剂Ⅰ号(1:35)增产率较高,分别为58.7%、22.7%、20.4%和20.0%。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甘农种衣剂Ⅲ号不仅对小麦孢囊线虫病具有较好的防效,而且具有安全、低毒、省工、经济的特点,可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进行推广应用。种植抗耐病品种是防治作物孢囊线虫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文通过大田病圃和室内接种2龄幼虫试验,鉴定403份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在供试材料中未发现免疫材料,35份大豆种质资源表现出稳定的抗性,其中Y191表现为高抗,而Z61、Z62、Z101等34个大豆品种表现为中抗,这些材料可作为今后抗病育种的抗源材料。以Pluronic F-127胶体为介质,观察不同抗性大豆的根尖与大豆孢囊线虫2龄幼虫的互作表型,结果表明,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均能吸引线虫的聚集,对寄主根部组织染色观察线虫对根系的侵染,也发现抗性不同的大豆根部组织内均有大量2龄幼虫的侵入,但在后期线虫逐渐停止发育,从而推测大豆品种的抗性可能表现在抑制线虫的生长发育,本文结果为今后研究大豆种质材料的抗性互作机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