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纽带,是教师教的抓手,学生学的载体。“问题”提供了教师和学生研读文本的途径,要想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提出“好问题”是关键。“好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助推器。好问题成就好课堂,好课堂源于好问题。本研究不关注提问的外部形式,关注的是“问题”本身。主要讨论三个问题:通过观看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视频,结合相关理论,总结出“好问题”的标准;通过课堂观察,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现状,对“问题”低效或无效的原因进行探讨;探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形成结论和建议。笔者主要采用课堂观察、文献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从质化和量化两方面开展研究。笔者认为一个“好问题”:具有高度整合性;引发的思维激活程度更高;引起更多学生参与;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节奏;促进课堂对话和互动。通过现状调查,笔者发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常常重内容轻语用、重分析轻创造、重形式轻实质、重预设轻生成。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学科性质认识不清晰,解读分析能力弱,学生主体地位认识不当以及对学生认知思想方法的运用不理想等。基于此,笔者认为要想提出一个“好问题”,首先,问题要具有针对性。针对性指以达成教学目标为目的,关注教学内容,分析诊断学情。其次,教师课前预设“好问题”。预设的问题是关键的而非枝节的,是连贯的而非杂乱的,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是延续的而非暂时的,是清晰的而非模糊的。最后,课堂中生成“好问题”。可以从学生身上发现,从文本中找寻,从教学中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