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梦想到梦魇——西方反乌托邦小说简论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ndlf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乌托邦文学是20世纪西方文学史上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它继承了乌托邦文学传统,但又是对乌托邦文学的反叛和超越。在反乌托邦文学中,对乌托邦美好世界的描绘和期待变成了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黑暗和罪恶的恐惧和提防,而反乌托邦文学在绝望背后,试图建立的正是一个“人”的世界。而这也是反乌托邦文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旨在从反乌托邦与现代性关系的角度对反乌托邦文学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论述,着重分析反乌托邦文学生成的思想渊源与现实契机及其对现代性的种种进行的反思与批判。   反乌托邦小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它是在乌托邦文学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乌托邦文学的思考和反叛,它充分吸收乌托邦小说中理性观念和犹太——基督文化,同时借鉴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的时代精神,对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和借鉴。现代战争是反乌托邦小说生成的现实契机,反乌托邦作家经历了世界大战的阴影,利用文学来探讨战争,试图证明战争的不合理性和残酷性,并为人类的发展敲响警钟。同时,他们意识到极权主义的威胁,极力避免的人类走入极权主义的误区。此外,20世纪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所导致的人的异化也成为反乌托邦小说家反思的重要问题,促使了反乌托邦时代的来临。最后,现实世界中人们为实现乌托邦所付出的种种努力随着时代的推移化为泡影,失败的现实催生了反乌托邦小说的出现。   科技问题是反乌托邦小说所关涉的第一个重要问题,反乌托邦文学虚构了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模式,科学技术成为最要的社会动力,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趋势,并随着时代的推移逐步变成现实。然而,貌似进步的社会引发了反乌托邦作家们对于种种新的社会问题的忧思。他们认为科学技术带来了人的异化,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并不等同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也会使人失去对现实的批判能力和批判态度,失去人之为人的基本特征,即使是生活在完全消融个性的集体中,依然弥漫着一种孤独的氛围。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技术也不再是一种中立性的存在,而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影响了人类正常的生活。由此形成了反乌托邦小说对于科学技术的合理性问题、对于如何应对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解决科技进步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深刻反思与艺术表现。   自由问题是反乌托邦小说所关涉的第二个重要问题,反乌托邦作家们发现,人们对于自由的认识发生了退步,即被迫放弃了自由而不自知,这本身就是自由的倒退。作为20世纪新的社会现状和社会心理的体验者,反乌托邦作家同样看到了自由与社会发展、自由与人性、自由与现代科技、自由与社会秩序之间都存在着不能回避的矛盾。这也意味着,长久以来人们所期盼的自由与正义并存的社会随着20世纪的到来似乎变得更加遥远了。而反乌托邦作家切入这一问题的视角,是通过其笔下人物对于自由的不断叩问和追求实现的,正是通过主人公们一次又一次的抗争和失败,彰显了人类追求自由的过程和结果。   极权主义问题是反乌托邦小说所关涉的第三个重要问题。在反乌托邦小说中,所有的作家不约而同构建的都是一个有政府的乌托邦,而平等和人权都在这个社会的权威下被抛弃了,整个社会被极权主义的思想所充斥。当极权主义占领了人们的思想,就意味着整个乌托邦世界不再是一个美好的世界,而成为了精神的牢笼、人间的地狱。反乌托邦作品的出现就是通过一种创造梦魇的方式,构建人们所希望的美好社会,从而以极大的反差提示人们在实现信念的时候,面临的最大危机通常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反乌托邦小说通过描写人人平等的世界背后的极权者告诉世人,平等的获得不是依靠他人的赋予,而是依靠自己的争取;平等的生存不在于低头生活,而在于向后的不断反思与向前、向上的不断求索。
其他文献
弘扬中华赏石文化,倡导精致赏石理念  第三届中国·名家赏石精品展暨观赏石博览会将于2015年5月8日在北京国粹苑艺术品交易中心隆重开幕。  独树一帜的评奖方式 为评选出能够代表现代赏石水平的优秀观赏石,组委会秉持公正公平的原则,经与会专家研究决定,此次评奖依旧采取民主投票的方式,即专家评委与大众评委共同投票,其中大众评委来自参加精品展的全体石友。两组评委累积投票,根据票数的数量评出特别奖、金奖、银
权德舆、梁肃都是中唐“前古文运动”时期重要的古文创作大家,亦都是古文创作之领袖人物。权德舆自贞元八年(792)入朝为官以来,官运亨通,职务屡迁,久居权衡,位至卿相,主盟文坛二十余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出生于爱尔兰的英国剧作家、小说家、剧作家、诗人、散文家和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维多利亚时代最耀眼的明星之一。王尔德在日常
学位
展现在笔者面前的是四张八开大纸,写着2800多个人的名字,它是一张受济人员名单。可它却不是平常意义上的一次性的受济,而是享受终身受济人员的名单。对2800多人进行终身施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