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后不同时期髓内固定对骨折愈合及内源性BMP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来源 :内蒙古医学院 内蒙古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l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伤后不同时期髓内固定对兔胫骨骨折愈合过程中影像学、组织学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表达的影响。 方法 对72只兔行右侧胫骨中段横形截骨后,随机分为即时固定组(A组)、延迟1周固定组(B组)和延迟2周固定组(C组),均行克氏针(Ф=2.5mm)髓内固定术。分别于术后1、2、4、6周先行X线检查,随后取材行组织学及BMP-2免疫组化观察,并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结果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 X线片观察结果显示:B、C组较A组骨痂出现早,骨痂量多,骨折线消失早。术后2周时C组骨痂量最多,B组次之,A组最少;术后4周时A组骨折线存在,B组骨折线模糊,C组骨折线消失。X线片骨折区域骨痂平均光密度值检测结果显示:同组的骨痂平均光密度值随术后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同期相比,C组的骨痂平均光密度值最高,B组次之,A组最低,术后1、2、4周时B、C组和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相比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C组骨折愈合优于A组,B组介于二者之间。BMP-2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三组均在术后2周时BMP-2表达最强。同期相比,C组BMP-2表达最强,B组次之,A组最弱。术后1、4周时B、C组和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相比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时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实验性骨折在一定的时间内延迟切开复位内固定可加速骨折愈合。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CIC)在结膜松弛症(CCH)发病诊断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正常组15人30眼,结膜松弛组15人30眼,除采用泪液分泌实验I(Schirrn.erI)、泪膜破裂时间(BU
目的:总结颅内生殖细胞瘤继发中枢性尿崩症的临床症状、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特点,加强对该病的了解与认识,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以免延误诊治。方法:回顾分析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