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发生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asm,CVS)是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其所致的脑组织缺血改变是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而脑微循环状况较宏观上的血管痉挛变化能更直接地表现脑组织缺血情况,因此,研究SAH后脑微循环的改变对于探索本病的发病机理以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更重要的意义。
在SAH后CVS发生机制的诸因素中,对内皮素的研究较多,其中内皮素-1是目前所知血管收缩作用最强的生物肽,其在血管痉挛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中枢神经系统,ETS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表明ETs系统在脑缺血后发生紊乱,ETs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组织和全脑缺血细胞外液中均有升高,增加的ETs可能通过血管收缩等作用而加剧脑损伤,但ET-1对于脑微循环的影响到底如何尚缺乏相关研究。
CT灌注成像能够反应脑组织的微循环改变,是无创显示脑组织缺血的最准确、最敏感的方法。最近的实验研究也证实,CT灌注成像较DSA能更敏感地检测到CVS改变。然而,SAH后脑微循环的有关研究并不多见,与ET-1的相关性研究未见报道。
本课题旨在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CT灌注表现与血清内皮素-1的相关性,期望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内皮素-1造成脑组织缺血的机制有进一步的认识,以待将来将微循环改变作为SAH严重程度和疗效观察的指标,为本病的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
实验动物选择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限,体重在2.0-3.0kg,平均2.5kg,分为实验组和假手术组,两组再分为术后1d、4d、7d、14d四个亚组,每亚组10只,共80只。CT检查前抽耳缘静脉血2ml,测定ET-1;而后进行全脑CT灌注检查,之后麻醉下顶骨开窗,取脑组织做病理检查并处死动物。
结果:
1、CBV于兔SAH后第4天明显升高(P<0.05),第7天仍保持较高水平,14天下降。CBF于各手术组间无差异(P>0.05)。MTT在出血第4天明显升高(P<0.05),第7天持续升高(P<0.05),14天时下降。TTP在出血后第4天升高(P<0.05),第7天仍较高,14天下降。SAH后第4天枕叶CBV高于额叶、顶叶(P<0.05)。第7天,枕叶CBV高于额叶(P<0.05),CBF高于额、顶、颞叶(P<0.05)。
2、兔SAH后1、4、7、14天ET-1含量均高于相应假手术组(P<0.05);SAH后,ET-1在第1天开始升高,4-7天处于高峰期,14天含量下降。ET-1与MTT呈显著正相关,与CBV间成正相关。
3、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第4及7天,脑血管管壁增厚,周围可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第1及14天脑血管管壁未见明显增厚,周围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
结论:
1、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变化与血清ET-1的改变基本一致。
2、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各脑叶微循环变化程度存在差别。